分別定義一個局部變量和全局變量,測試生命期限和作用域。
實現此案例需要按照如下步驟進行。
步驟一:局部變量和全局變量代碼如下所示:
#include /*auto*/ int x = 1000; void f1(int a) { a = 10; auto int x = 20; static int y = 30; y++; x++; printf("in f1(),a=%d,x=%d,y=%d\n",a,x,y); } void f2() { printf("in f2(),x=%d\n",x); x = 2000; } void f3() { printf("in f3(),x=%d\n",x); } int main() { int x = 30,b=100; f1(b); f1(b); printf("in main(),b=%d,x=%d\n",b,x); f2(); f3(); return 0; }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定義了一個全局變量x,該變量在所有函數中共享。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定義了一個函數f1,該函數沒有返回值,有一個參數是一個整型變量a。該函數中以下語句:
將參數a賦值為10,參數a是局部變量,只能用在f1函數中。該函數中以下語句:
定義了另一個局部變量x,也只能用在f1函數中。前面的auto關鍵字可有可無。該函數中以下語句:
定義了一個static局部變量y,也只能用在f1函數中,但函數返回後該變量不會被釋放,直到主函數退出時,它才會被釋放。該函數中以下語句:
對局部變量x和y進行自增操作。
注意:在函數f1中,定義了局部變量x,而在該函數的上面還定義全局變量x,這樣在函數f1中,有兩個x,但C語言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局部變量x將隱藏全局變量x,即全局變量x此時不起作用。
該函數中以下語句:
使用函數printf輸出局部變量a和x的值,以及靜態局部變量y的值。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定義了一個無參無返回值的函數f2。該函數中以下語句:
對全局變量x進行賦值。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定義了一個無參無返回值的函數f2。該函數中以下語句:
對全局變量x進行輸出。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在主函數中,定義了兩個局部變量x和b,並分別初始化為30和100。這兩個局部變量只能用在main函數中。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兩次調用函數f1,並用局部變量b作為實參。
注意:兩次調用中,函數f1中的靜態局部變量y輸出值不一樣。因為static關鍵字使該變量在函數f1返回後並不釋放,所以第二次調用時,其值會在上一次調用返回前的基礎上發生變化。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使用函數printf輸出局部變量b和局部變量x的值。
注意:在函數main中,定義了局部變量x,而在該函數的上面還定義全局變量x,這樣在函數main中,有兩個x,但C語言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局部變量x將隱藏全局變量x,即全局變量x此時不起作用。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調用函數f2和f3,從輸出的值上可以看出,全局變量可以在所有函數中共享。
本案例的完整代碼如下所示:
#include /*auto*/ int x = 1000; void f1(int a) { a = 10; auto int x = 20; static int y = 30; y++; x++; printf("in f1(),a=%d,x=%d,y=%d\n",a,x,y); } void f2() { printf("in f2(),x=%d\n",x); x = 2000; } void f3() { printf("in f3(),x=%d\n",x); } int main() { int x = 30,b=100; f1(b); f1(b); printf("in main(),b=%d,x=%d\n",b,x); f2(); f3(); return 0; }
定義一個int類型的指針,指向一個整型變量,然後分別使用&和*取得地址或者數據。
實現此案例需要按照如下步驟進行。
步驟一:指針的基本用法
代碼如下所示: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定義了一個整型變量a,並初始化為10。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定義了一個整型指針變量p,並使用取地址運算符&將整型變量a的地址賦值給p。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使用函數printf輸出指針變量p的值和整型變量a的地址值。從輸出結果可以看出,指針變量p中存放的就是整型變量a的地址值。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使用函數printf輸出整型變量a的值。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使用函數printf輸出指針變量p所指向的地址單元的值。由於指針變量p被賦值成了整型變量a的地址值,所以,p就指向a的地址,所以輸出的就是a的值。
本案例的完整代碼如下所示:
使用指針實現交換變量值的函數swap(),同時編寫不使用指針交換失敗的函數做對比。
實現此案例需要按照如下步驟進行。
步驟一:指針的優勢代碼如下所示:
#include void swap(int a, int b) { printf("in swap() a = %d, b = %d\n", a, b); int tmp = a; a = b; b = tmp; printf("in swap() a = %d, b = %d\n", a, b); } void swap1(int *a, int *b) { printf("in swap1() *a = %d, *b = %d\n", *a, *b); int tmp = *a; *a = *b; *b = tmp; printf("in swap1() *a = %d, *b = %d\n", *a, *b); } int main() { int x = 10, y = 20; printf("in main() x = %d, y = %d\n", x, y); swap(x, y); printf("in main() x = %d, y = %d\n", x, y); swap1(&x, &y); printf("in main() x = %d, y = %d\n", x, y); return 0; }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void swap(int a, int b) { printf("in swap() a = %d, b = %d\n", a, b); int tmp = a; a = b; b = tmp; printf("in swap() a = %d, b = %d\n", a, b); }
定義了一個函數swap,該函數有兩個參數,為整型變量a和b。在該函數中,以下語句:
使用函數printf輸出形參a和b從調用函數傳入的值。在該函數中,以下語句:
通過第三個變量tmp,將整型變量a和b的值進行交換。在該函數中,以下語句:
使用函數printf輸出形參a和b交換後的值。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定義了一個函數swap1,該函數有兩個參數,為整型指針變量a和b。在該函數中,以下語句:
使用函數printf輸出整型指針變量a和b指向的地址的值。在該函數中,以下語句:
通過第三個變量tmp,將整型指針變量a和b指向的地址的值進行交換。在該函數中,以下語句:
使用函數printf輸出整型指針變量a和b指向地址的值交換後的值。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在主函數中定義兩個整型變量x和y,並將它們初始化為10和20。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使用函數printf輸出變量x和y的初始值。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首先,調用函數swap。
然後,使用函數printf輸出整型變量x和y在調用函數swap後的變化情況。從輸出結果可以看出,沒有發生變化。因為swap函數定義的參數是整型變量,這時,實參到形參的傳遞過程是值傳遞,即僅將實參x和y的值傳遞給形參a和b,而形參a和b在函數swap中發生的變化並不會傳回給實參。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首先,調用函數swap1。
然後,使用函數printf輸出整型變量x和y在調用函數swap1後的變化情況。從輸出結果可以看出,確實發生了變化。因為swap1函數定義的參數是整型指針變量,實參將變量x和y的地址傳給了形參a和b,在函數swap1中使用*a和*b操作的是指針a和b指向的地址單元的值,即變量x和y的值。
本案例的完整代碼如下所示:
#include void swap(int a, int b) { printf("in swap() a = %d, b = %d\n", a, b); int tmp = a; a = b; b = tmp; printf("in swap() a = %d, b = %d\n", a, b); } void swap1(int *a, int *b) { printf("in swap1() *a = %d, *b = %d\n", *a, *b); int tmp = *a; *a = *b; *b = tmp; printf("in swap1() *a = %d, *b = %d\n", *a, *b); } int main() { int x = 10, y = 20; printf("in main() x = %d, y = %d\n", x, y); swap(x, y); printf("in main() x = %d, y = %d\n", x, y); swap1(&x, &y); printf("in main() x = %d, y = %d\n", x, y); return 0; }
使用指針做參數取函數的返回值,寫一個函數,找出一個數組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實現此案例需要按照如下步驟進行。
步驟一:指針的優勢(續1)代碼如下所示: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void maxAndMin(int data[], int size, int *max, int *min) { *max = data[0]; *min = data[0]; for (int i = 0; i < size; i++) { if (*max < data[i]) *max = data[i]; if (*min > data[i]) *min = data[i]; } } int main(int argc, const char * argv[]) { int data[10]; srand((unsigned)time(0)); for (int i = 0; i < 10; i++) data[i] = rand() % 100; printf("數組中的數據為:"); for (int i = 0; i < 10; i++) printf("%d ", data[i]); printf("\n"); int max; int min; maxAndMin(data, 10, &max, &min); printf("最大值為:%d\n", max); printf("最小值為:%d\n", min); return 0; }
上述代碼中,下面代碼行:
是自定義函數的函數頭,該函數為無返回值函數,函數名為maxAndMin,函數有四個形參,第一個形參為一個數組,在此數組中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第二個形參為數組的長度;第三個形參是一個指針變量,此參數用於將數組中的最大值帶回主函數;第四個形參也是一個指針變量,此參數用於將數組中的最小值帶回主函數。
上述代碼中,下面代碼行:
首先假定數組的最大值與最小值都是數組的第一個元素。
上述代碼中,下面代碼行:
遍歷數組,逐個元素與最大值和最小值對比,如果比最大值大,替換最大值;如果比最小值小,則替換最小值。
上述代碼中,下面代碼行:
在主函數中,定義數組data,有10個元素。
上述代碼中,下面代碼行:
首先,為每個數組元素賦值成一個0~99之間的隨機數。
然後,將數組中數據顯示出來。
上述代碼中,下面代碼行:
定義兩個變量,分別用於存儲數組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上述代碼中,下面代碼行:
調用maxAndMin函數,數組data作為第一個實參,第二個實參是數組data的長度,第三個實參是變量max的地址,這樣可以將最大值帶回來,第四個實參是變量min的地址,它用於帶回最小值。
本案例的完整代碼如下所示: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void maxAndMin(int data[], int size, int *max, int *min) { *max = data[0]; *min = data[0]; for (int i = 0; i < size; i++) { if (*max < data[i]) *max = data[i]; if (*min > data[i]) *min = data[i]; } } int main(int argc, const char * argv[]) { int data[10]; srand((unsigned)time(0)); for (int i = 0; i < 10; i++) data[i] = rand() % 100; printf("數組中的數據為:"); for (int i = 0; i < 10; i++) printf("%d ", data[i]); printf("\n"); int max; int min; maxAndMin(data, 10, &max, &min); printf("最大值為:%d\n", max); printf("最小值為:%d\n", min); return 0; }
測試不同類型的指針的算術運算。
實現此案例需要按照如下步驟進行。
步驟一:指針的算術運算代碼如下所示:
#include int main() { int a; int *pa = &a; printf("pa = %p, pa + 1 = %p\n", pa, pa + 1); short s; short *ps = &s; printf("ps = %p, ps + 1 = %p\n", ps, ps + 1); long l; long *pl = &l; printf("pl = %p, pl + 1 = %p\n", pl, pl + 1); char c; char *pc = &c; printf("pc = %p, pc + 1 = %p\n", pc, pc + 1); float f; float *pf = &f; printf("pf = %p, pf + 1 = %p\n", pf, pf + 1); double d; double *pd = &d; printf("pd = %p, pd + 1 = %p\n", pd, pd + 1); return 0; }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首先,定義了一個整型變量a。
然後,定義了一個整型指針變量pa,並初始化為整型變量a的地址。
最後,使用函數printf輸出指針pa的值和pa+1的值。從輸出結果可以看出,整型指針變量加1時,相當於加了1*sizeof(int),即4個字節。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首先,定義了一個短整型變量s。
然後,定義了一個短整型指針變量ps,並初始化為短整型變量s的地址。
最後,使用函數printf輸出指針ps的值和ps+1的值。從輸出結果可以看出,短整型指針變量加1時,相當於加了1*sizeof(short),即2個字節。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首先,定義了一個長整型變量l。
然後,定義了一個長整型指針變量pl,並初始化為長整型變量l的地址。
最後,使用函數printf輸出指針pl的值和pl+1的值。從輸出結果可以看出,長整型指針變量加1時,相當於加了1*sizeof(long),即8個字節。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首先,定義了一個字符型變量c。
然後,定義了一個字符型指針變量pc,並初始化為字符型變量c的地址。
最後,使用函數printf輸出指針pc的值和pc+1的值。從輸出結果可以看出,字符型指針變量加1時,相當於加了1*sizeof(char),即1個字節。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首先,定義了一個浮點型變量f。
然後,定義了一個浮點型指針變量pf,並初始化為浮點型變量f的地址。
最後,使用函數printf輸出指針pf的值和pf+1的值。從輸出結果可以看出,浮點型指針變量加1時,相當於加了1*sizeof(float),即4個字節。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首先,定義了一個雙精度浮點型變量d。
然後,定義了一個雙精度浮點型指針變量pd,並初始化為雙精度浮點型變量d的地址。
最後,使用函數printf輸出指針pd的值和pd+1的值。從輸出結果可以看出,雙精度浮點型指針變量加1時,相當於加了1*sizeof(double),即8個字節。
本案例的完整代碼如下所示:
#include int main() { int a; int *pa = &a; printf("pa = %p, pa + 1 = %p\n", pa, pa + 1); short s; short *ps = &s; printf("ps = %p, ps + 1 = %p\n", ps, ps + 1); long l; long *pl = &l; printf("pl = %p, pl + 1 = %p\n", pl, pl + 1); char c; char *pc = &c; printf("pc = %p, pc + 1 = %p\n", pc, pc + 1); float f; float *pf = &f; printf("pf = %p, pf + 1 = %p\n", pf, pf + 1); double d; double *pd = &d; printf("pd = %p, pd + 1 = %p\n", pd, pd + 1); return 0; }
定義const的普通變量和const指針的三種方式,驗證一下效果。
實現此案例需要按照如下步驟進行。
步驟一:const的使用代碼如下所示:
#include int main() { int i1=5; const int i2 = 10; //i2 = 6; //i2++; i1 = i2; i1 = 100; printf("i2=%d\n",i2); const int *p1 = &i2; //*p1 = 200; p1 = &i1; int * const p2 = &i2; *p2 = 200; //p2 = &i1; printf("i2=%d\n",i2); return 0; }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定義了一個整型變量i1,並初始化為5。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定義了一個const整型變量i2,並初始化為10。const是一個C語言的關鍵字,它限定變量i2不允許被改變,如以下代碼:
是錯誤的,如果不注釋,將報編譯錯誤。但以下代碼:
是正確的,因為變量i1未被const關鍵字修飾。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使用關鍵字const修飾了一個整型指針變量。由於關鍵字const在*號的左邊,所以此時限定不能改變的是指針p1指向的地址的值,如以下語句:
是錯誤的,因為*p1代表指針p1指向的地址的值。但以下代碼:
是正確的。因為關鍵字const在*號的左邊並未限定指針p1本身不能改變。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同樣使用關鍵字const修飾了一個整型指針變量。但由於關鍵字const在*號的右邊,所以此時限定不能改變的是指針p1本身的值,如以下語句:
是正確的。因為關鍵字const在*號的右邊並未限定指針p1指向的地址的值。但以下代碼:
是錯誤的,由於關鍵字const在*號的右邊,所以此時指針p1本身的值不能改變。
本案例的完整代碼如下所示:
#include int main() { int i1=5; const int i2 = 10; //i2 = 6; //i2++; i1 = i2; i1 = 100; printf("i2=%d\n",i2); const int *p1 = &i2; //*p1 = 200; p1 = &i1; int * const p2 = &i2; *p2 = 200; //p2 = &i1; printf("i2=%d\n",i2); return 0; }
定義一個數組,然後賦值給指針,然後互相用對方的方式進行操作。
實現此案例需要按照如下步驟進行。
步驟一:指針和數組代碼如下所示:
#include int main() { int arr[5] = {10, 20, 30, 4, 5}; int *po = arr; for(int i = 0; i < 5; i++) { printf("arr=%d\n",*(arr+i)); printf("po=%d\n",*(po+i)); printf("arr[i]=%d\n",i[arr]);//*(arr+i) } printf("*po=%d\n",*po++); printf("*po=%d\n",(*po)++); printf("%d\n",*po); po++; printf("*po=%d\n",*po); //arr = arr+1;//arr++; //printf("*arr=%d\n",*arr); return 0; }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定義了一個整型數組arr,數組中有5個元素,並對數組進行了初始化。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定義了一個整型指針變量po,並初始化為數組名arr,這種賦值是合法的,因為數組名就是數組第一個元素arr[0]的地址。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數組名arr是數組第一個元素arr[0]的地址。當i為0時,*(arr+i)等效於*arr,即數組第一個元素arr[0]。當i為1時,arr+1是數組第二個元素arr[1]的地址,*(arr+i)即數組第二個元素arr[1]。依次類推。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使用函數printf輸出指針po+i指向的地址的值,當i為0時,指針po+0就是數組名arr的值,而arr又是數組第一個元素arr[0]的地址,所以*(po+0)就是arr[0]。當i為1時,指針po+1就是數組名arr+1的值,而arr+1又是數組第二個元素arr[1]的地址,所以*(po+1)就是arr[1]。依次類推。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i[arr]是一種不推薦使用的方法。i[arr]與arr[i]是等價的,在編譯時分別被編譯成*(i+arr)和*(arr+i),而它們是一回事。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由於*po++左右有兩個運算符*和++,它們是同優先級的,結合性是自右向左,所以先計算++,但又由於++是後置,所以該語句等效於以下語句:
即輸出為*po=10;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同樣是因為++是後置的,所以該語句等效於以下語句:
即輸出為*po=20;不是10的原因是上次等效時,進行了po = po + 1運算。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輸出為*po=21,是因為上次等效時,進行了*po = *po + 1運算。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輸出為*po=30,因為po++再次改變了po的值。
上述代碼中,以下代碼:
為錯誤的。因為數組名是一個常量,雖然它是數組第一個元素arr[0]的地址,但它不能改變。
本案例的完整代碼如下所示:
#include int main() { int arr[5] = {10, 20, 30, 4, 5}; int *po = arr; for(int i = 0; i < 5; i++) { printf("arr=%d\n",*(arr+i)); printf("po=%d\n",*(po+i)); printf("arr[i]=%d\n",i[arr]);//*(arr+i) } printf("*po=%d\n",*po++); printf("*po=%d\n",(*po)++); printf("%d\n",*po); po++; printf("*po=%d\n",*po); //arr = arr+1;//arr++; //printf("*arr=%d\n",*arr);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