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對glog分別做了兩次學習,請看C++的開源跨平台日志庫glog學習研究(一)、C++的開源跨平台日志庫glog學習研究(二)--宏的使用,這篇再做個掃尾工作,算是基本完成了。 編譯期斷言 動態斷言在調試過程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手段,而且我們使用的也比較多。相應的,靜態斷言,也即是編譯期斷言隨著模板編程、元編程的發展,也表現出了動態斷言所沒有的優勢:在編譯期完成斷言檢查,而不是等到運行時! 比如在glog的源碼中,有如下代碼(logging.h line 908): 1 template <bool> 2 struct CompileAssert { 3 }; 4 5 #define GOOGLE_GLOG_COMPILE_ASSERT(expr, msg) \ 6 typedef google::glog_internal_namespace_::CompileAssert<(bool(expr))> msg[bool(expr) ? 1 : -1] 先給出一個簡單的測試用例: 1 GOOGLE_GLOG_COMPILE_ASSERT(1, must_be_true1); //ok 2 GOOGLE_GLOG_COMPILE_ASSERT(-1>0,must_be_true2); //error 上面這兩句測試代碼中第二句是通不過的,在Windows下visual studio報錯: error C2118: negative subscript 在linux下報錯: 錯誤:數組‘must_be_true’的大小為負 這個錯誤很明顯,也即在GOOGLE_GLOG_COMPILE_ASSERT宏中,如果第一個參數expr為true,那麼根據第二個參數msg就可以創建一個含一個CompileAssert對象的數組: google::glog_internal_namespace_::CompileAssert<1> msg[1]; 否則,一旦第一個參數expr為false,那麼就是: google::glog_internal_namespace_::CompileAssert<0> msg[-1]; 好吧,因為數組大小在C++中是不能為負的!這樣就保證了宏能夠在編譯期完成檢查。 編譯期檢查、編譯器斷言是很有用的一個功能,尤其是在C++的模板編程、元編程中,其作用不可小觑。當然,也有一定的缺點,比如對於動態變化的值,卻無法使用編譯期斷言而只能使用動態斷言: 1 void test(int i) 2 { 3 assert(i>0); //ok 4 GOOGLE_GLOG_COMPILE_ASSERT(i>0, must_be_true); //error 5 } 在Windows下和linux下分別報錯如下: VisualStudio: error C2975: 'unnamed-parameter' : invalid template argument for 'google::glog_internal_namespace_::CompileAssert', expected compile-time constant expression GCC:錯誤:‘i’不能出現在常量表達式中 名字重整解析 在glog的源碼文件目錄中,有兩個文件:demangle.h和demangle.cc。這兩個文件只實現了一個對外接口: bool Demangle(const char *mangled, char *out, int out_size); 且在整個項目中並沒有使用,但其實是很有用的一個功能,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是用於實現解析C++中名字重整後的函數原型。比如對於一個經過編譯器名字重整後為_Z1fi的函數,經過解析後得到其原型是f(int),同理,詳細請看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C++中的名字重整技術。 字符串的模糊匹配 在vlog_is_on.cc的line 69行有一個SafeFNMatch_的函數實現,該函數可以用來實現簡單的字符串模糊匹配功能,這裡就不再多說了,請參考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C++實現的字符串模糊匹配。 代碼規范 一個小小的glog庫,從代碼上也能看出Google的代碼規范,比如頭文件引用一般次序是C庫、C++庫、其他庫的.h、項目內的.h等,請看Google完整的C++代碼規范:Google的C++編碼規范中文版。這裡就不再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