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中主要是通過給函數加上virtual關鍵字來實現多態。多態可用於改變一個接口的實現,也算是一種嵌入應用層代碼到底層的實現手段。就算你用不到C++那些復雜的技術,多態肯定會被用到。
但加上virtual不一定能保證多態成功:
#include <stdio.h>
class Base {
public:
Base() {
Init();
}
virtual ~Base() {
Release();
}
virtual void Init() {
printf("Base::Init\n");
}
virtual void Release() {
printf("Base::Release\n");
}
};
class Derived : public Base {
public:
virtual void Init() {
printf("Derived::Init\n");
}
virtual void Release() {
printf("Derived:Release\n");
}
};
int main()
{
Base *obj = new Derived();
delete obj;
return 0;
}
當在構造函數,包括析構函數中調用virtual函數時,預想中的多態是無法完成的,以上代碼輸出結果為:
Base::Init
Base::Release
從語言設計角度來看,我個人是不接受這種行為的。我覺得對一門語言而言,幾乎所有特性都應該是一致的,不應該或盡量少地出現這種“例外“。如果我構造一個對象,讓它以不同的方式被構造,這和改變它的某個行為有什麼區別?(從這句話來看,似乎還真有區別)
當然,從語言實現來看,這樣的運行結果又似乎是必然的。因為,基類的構造是早於派生類的(作為其一部分),只有當構造完派生類後,其用於支持多態的虛表才會被正確構造。也就是說,在基類中調用虛函數時,既然虛表都為正確構造,自然調用的不會是派生類的虛函數了。析構函數按照析構的順序來看,也會面臨同樣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