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定一個語言,定義它的文法的一種表示,並定義一個解釋器,這個解釋器使用該表示來解釋語言中的句子。
無
如果一種特定類型的問題發生的頻率足夠高,那麼可能就值得將該問題的各種實例表述為一種簡單語句中的句子。這樣就可以構建一個解釋器,該解釋器通過解釋這些句子來解決該問題。
以下情況使用Interpreter模式:
當有一種語言需要解釋執行,並且你可以將該語言中的句子表示為一個抽象語法樹時,可使用解釋器模型。而當存在以下情況時該模式效果最好。
- 該文法簡單對於復雜的文法,文法的類層次變得龐大而無法管理。此時語法分析程序生成器這樣的工具是更好的選擇。他們無需構建抽象語法樹即可解釋表達式,這樣可以節省空間而且還可能節省時間。
- 效率不是一個關鍵問題,最高效的解釋器通常不是通過直接解釋語法分析樹實現的,而是首先將他們轉換成另一種形態。例如,正則表達式通常被轉換成狀態機。但及時在這種情況下,轉化器仍可用解釋器模式實現,該模式仍是有用的。
釋器模式是我們暫時的最後一講,一般主要應用在OOP開發中的編譯器的開發中,所以適用面比較窄。
實現代碼:
Context類是一個上下文環境類,Plus和Minus分別是用來計算的實現,代碼如下:
public interface Expression {
public int interpret(Context context);
}
實現類
public class Plus implements Expression {
@Override
public int interpret(Context context) {
return context.getNum1()+context.getNum2();
}
}
public class Minus implements Expression {
@Override
public int interpret(Context context) {
return context.getNum1()-context.getNum2();
}
}
Context類
public class Context {
private int num1;
private int num2;
public Context(int num1, int num2) {
this.num1 = num1;
this.num2 = num2;
}
public int getNum1() {
return num1;
}
public void setNum1(int num1) {
this.num1 = num1;
}
public int getNum2() {
return num2;
}
public void setNum2(int num2) {
this.num2 = num2;
}
}
測試類: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計算9+2-8的值
int result = new Minus().interpret((new Context(new Plus()
.interpret(new Context(9, 2)), 8)));
System.out.println(result);
}
}
最後輸出正確的結果:3。
基本就這樣,解釋器模式用來做各種各樣的解釋器,如正則表達式等的解釋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