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在我們用C/C++開發的過程中,總是有一個問題會給我們帶來苦惱。這個問題就是函數內和函數外代碼需要通過一塊內存來交互(比如,函數返回字符串),這個問題困擾和很多開發人員。如果你的內存是在函數內棧上分配的,那麼這個內存會隨著函數的返回而被彈棧釋放,所以,你一定要返回一塊函數外部還有效的內存。
這是一個讓無數人困擾的問題。如果你一不小心,你就很有可能在這個上面犯錯誤。當然目前有很多解決方法,如果你熟悉一些標准庫的話,你可以看到許多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法。大體來說有下面幾種:
1)在函數內部通過malloc或new在堆上分配內存,然後把這塊內存返回(因為在堆上分配的內存是全局可見的)。這樣帶來的問題就是潛在的內存問題。因為,如果返回出去的內存不釋放,那麼就是memory Leak。或者是被多次釋放,從而造成程序的crash。這兩個問題都相當的嚴重,所以這種設計方法並不推薦。(在一些Windows API中,當你調用了一些API後,你必需也要調用他的某些API來釋放這塊內存)
2)讓用戶傳入一塊他自己的內存地址,而在函數中把要返回的內存放到這塊內存中。這是一個目前普遍使用的方式。很多Windows API函數或是標准C函數都需要你傳入一個buffer和這個buffer的長度。這種方式對我們來說應該是屢見不鮮了。這種方式的好處就是由函數外部的程序來維護這塊內存,比較簡顯直觀。但問題就是在使用上稍許有些麻煩。不過這種方式把犯錯誤的機率減到了最低。
3)第三種方式顯得比較另類,他利用了static的特性,static的棧內存一旦分配,那這塊內存不會隨著函數的返回而釋放,而且,它是全局可見的(只要你有這塊內存的地址)。所以,有一些函數使用了static的這個特性,即不用使用堆上的內存,也不需要用戶傳入一個buffer和其長度。從而,使用得自己的函數長得很漂亮,也很容易使用。
這裡,我想對第三個方法進行一些討論。使用static內存這個方法看似不錯,但是它有讓你想象不到的陷阱。讓我們來用一個實際發生的案例來舉一個例子吧。
示例
有過socket編程經驗的人一定知道一個函數叫:inet_ntoa,這個函數主要的功能是把一個數字型的IP地址轉成字符串,這個函數的定義是這樣的(注意它的返回值):
char *inet_ntoa(struct in_addr in);
顯然,這個函數不會分配堆上的內存,而他又沒有讓你傳一下字符串的buffer進入,那麼他一定使用“返回static char[]”這種方法。在我們繼續我們的討論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IP地址相關的知識,下面是inet_ntoa這個函數需要傳入的參數:(也許你會很奇怪,只有一個member的struct還要放在struct中干什麼?這應該是為了程序日後的擴展性的考慮)
struct in_addr {
unsigned long int s_addr;
}
對於IPV4來說,一個IP地址由四個8位的bit組成,其放在s_addr中,高位在後,這是為了方便網絡傳輸。如果你得到的一個s_addr的整型值是:3776385196。那麼,打開你的Windows計算器吧,看看它的二進制是什麼?讓我們從右到左,8位為一組(如下所示)。
11100001 00010111 00010000 10101100
再把每一組轉成十進制,於是我們就得到:225 23 16 172, 於是IP地址就是 172.16.23.225。
好了,言歸正傳。我們有這樣一個程序,想記錄網絡包的源地址和目地地址,於是,我們有如下的代碼:
struct in_addr src, des;
........
........
fprintf(fp, "源IP地址<%s>\t 目的IP地址<%s>\n", inet_ntoa(src), inet_ntoa(des));
會發生什麼樣的結果呢?你會發現記錄到文件中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完全一樣。這是什麼問題呢?於是你開始調試你的程序,你發現src.s_addr和des.s_addr根本不一樣(如下所示)。可為什麼輸出到文件的源和目的都是一樣的?難道說是inet_ntoa的bug?
src.s_addr = 3776385196; //對應於172.16.23.225
des.s_addr = 1678184620; //對應於172.16.7.100
原因就是inet_ntoa()“自作聰明”地把內部的static char[]返回了,而我們的程序正是踩中了這個陷阱。讓我們來分析一下fprintf代碼。在我們fprintf時,編譯器先計算inet_ntoa(des),於是其返回一個字符串的地址,然後程序再去求inet_ntoa(src)表達式,又得到一個字符串的地址。這兩個字符串的地址都是inet_ntoa()中那個static char[],顯然是同一個地址,而第二次求src的IP時,這個值的des的IP地址內容必將被src的IP覆蓋。所以,這兩個表達式的字符串內存都是一樣的了,此時,程序會調用fprintf把這兩個字符串(其實是一個)輸出到文件。所以,得到相同的結果也就不奇怪。
仔細看一下inet_ntoa的man,我們可以看到這句話:The string is returned in a statically allocated buffer, which subsequent calls will overwrite. 證實了我們的分析。
小結
讓我們大家都扪心自問一下,我們在寫程序的過程當中是否使用了這種方法?這是一個比較危險,容易出錯的方法。這種陷阱讓人防不勝防。想想,如果你有這樣的程序:
if ( strcmp( inet_ntoa(ip1), inet_ntoa(ip2) )==0 ) {
.... ....
}
本想判斷一下兩個IP地址是否一樣,卻不料掉入了那個陷阱——讓這個條件表達式永真。
這個事情告訴我們下面幾個道理:
1)慎用這種方式的設計。返回函數內部的static內存有很大的陷阱。
2)如果一定要使用這種方式的話。你就必須嚴肅地告訴所有使用這個函數的人,千萬不要在一個表達式中多次使用這個函數。而且,還要告訴他們,不copy函數返回的內存的內容,而只是保存返回的內存地址或是引用是沒用的。不然的話,後果概不負責。
3)C/C++是很危險的世界,如果你不清楚他的話。還是回火星去吧。
附:看過Efftive C++的朋友一定知道其中有一個條款(item 23):不要試圖返回對象的引用。這個條款中也對是否返回函數內部的static變量進行了討論。結果也是持否定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