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以串口作為傳輸媒介,介紹下怎樣來發送接收一個完整的數據包。過程涉及到封包與解包。設計一個良好的包傳輸機制很有利於數據傳輸的穩定性以及正確性。串口只是一種傳輸媒介,這種包機制同時也可以用於SPI,I2C的總線下的數據傳輸。在單片機通信系統(多機通信以及PC與單片機通信)中,是很常見的問題。
一、根據幀頭幀尾或者幀長檢測一個數據幀
1、幀頭+數據+校驗+幀尾
這是一個典型的方案,但是對幀頭與幀尾在設計的時候都要注意,也就是說幀頭、幀尾不能在所傳輸的數據域中出現,一旦出現可能就被誤判。如果用中斷來接收的話,程序基本可以這麼實現:
unsigned char recstatu;//表示是否處於一個正在接收數據包的狀態
unsigned char ccnt; //計數
unsigned char packerflag;//是否接收到一個完整的數據包標志
unsigned char rxbuf[100];//接收數據的緩沖區
void UartHandler()
{
unsigned char tmpch;
tmpch = UARTRBR;
if(tmpch 是包頭) //檢測是否是包頭
{
recstatu = 1;
ccnt = 0 ;
packerflag = 0;
return ;
}
if(tmpch是包尾) //檢測是否是包尾
{
recstatu = 0;
packerflag = 1; //用於告知系統已經接收到一個完整的數據包
return ;
}
if(recstatu ==1) //是否處於接收數據包狀態
{
rxbuf[ccnt++] = tmpch;
}
}
上面也就是接收一個數據包,但是再次提醒,包頭和包尾不能在數據域中出現,一旦出現將會出現誤判。另外一個。數據的校驗算法是很必要的,在數據傳輸中,由於受到干擾,很難免有時出現數據錯誤,加上校驗碼可在發現數據傳輸錯誤時,可以要求數據的另一方重新發送,或是進行簡單的丟棄處理。校驗算法不一定要很復雜,普通的加和,異或,以及循環冗余都是可以的。我上面的接收程序在接收數據時,已經將包頭和包尾去掉,這些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加上,關鍵是要理解原理。
上述包協議出現了以下的幾種變種:
1.1 幀頭+數據長度+數據+校驗值
1.2包長+校驗值
上面兩種其實都是知道了數據包的長度,然後根據接收字節的長度來判斷一個完整的數據包。例如,定義一個數據包的長度為256字節,那我們就可以一直接收,直到接收到256個字節,就認為是一個數據包。但是,會不會存在問題呢?比如說從機向主機發送數據,發送了一半,掉電,重啟,開機後繼續發送,這很明顯接收到的數據就不對了,所以此時很有必要定義一個超限時間,比如我們可以維護下面這樣的一個結構體。
struct uartrd{
char rd[ 256];
unsigned int timeout;
}
成員變量rd用來存放接收到的數據字節;成員變量timeout用來維護超時值,這裡主要討論這個。這個數值怎麼維護呢,可以用一個定時器來維護,也可以放在普通的滴答中斷裡面來維護,也可以根據系統運行一條指令的周期,在自己的循環中來維護,給其設置個初值,比如說100,當有第一個數據到來以後,timeout在指定的時間就會減少1,減少到0時,就認為超時,不論是否接收到足夠的數據,都應該拋棄。
二、根據接收超時來判斷一個數據包
2.1 數據+校驗
核心思想是如果在達到一定的時間沒有接受到數據,就認為數據包接收完成。modbus協議裡就有通過時間間隔來判斷幀結束的。具體實現是要使用一個定時器,在接收到第一個數據時候,開啟定時器,在接收到一個數據時候,就將定時器清零,讓定時器重新開始計時,如果設定的超時時間到(超時時間長度可以設置為5個正常接收的周期),則認為在這一段時間內沒有接受到新的數據,就認為接收到一個完整的數據包了。流程大體如下圖所示:
進行一個簡單的小的總結,上述幾種方法都還是較為常用的,在具體的實現上,可以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設計出具體的通訊協議。數據校驗位,有時候感覺不出來其重要性,但是一定要加上,對數據進行一個相關的驗證還是必要的。現在很多MCU都帶有FIFO,DMA等功能,所以有時候利用上這些特性,可以設計出更好的通訊方式。有的人問在接受串口數據時候是應該中斷一次接收一個,還是進入中斷後接收一段數據呢,我認為應該中斷接收一個,因為CPU是很快的,至少對於串口是這樣,在接受每個數據的間隔期間,處理器還是可以做些其他工作的。這是在裸機下的模型。在多線程中,那就可以直接建立一個數據接收線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