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演示了幾個常用的宏定義和預處理指令,但可以說這些都是相當常規的技巧。下面要介紹的宏定義與預處理指令的用法也是ATL,MFC以及Linux中使用得比較多的非常重要的技巧。
## 連接符與# 符
## 連接符號由兩個井號組成,其功能是在帶參數的宏定義中將兩個子串(token)聯接起來,從而形成一個新的子串。但它不可以是第一個或者最後一個子串。所謂的子串(token)就是指編譯器能夠識別的最小語法單元。具體的定義在編譯原理裡有詳盡的解釋,但不知道也無所謂。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符是把傳遞過來的參數當成字符串進行替代。下面來看看它們是怎樣工作的。這是MSDN上的一個例子。
假設程序中已經定義了這樣一個帶參數的宏:
#define paster( n ) printf( "token" #n " = %d", token##n )
同時又定義了一個整形變量:
int token9 = 9;
現在在主程序中以下面的方式調用這個宏:
paster( 9 );
那麼在編譯時,上面的這句話被擴展為:
printf( "token" "9" " = %d", token9 );
注意到在這個例子中,paster(9);中的這個”9”被原封不動的當成了一個字符串,與”token”連接在了一起,從而成為了token9。而#n也被”9”所替代。
可想而知,上面程序運行的結果就是在屏幕上打印出token9=9
在ATL的編程中,我們查看它的源代碼就會經常看見這樣的一段:
#define IMPLEMENTS_INTERFACE(Itf)
{&IID_##Itf, ENTRY_IS_OFFSET,BASE_OFFSET(_ITCls, Itf) },
我們經常不假思索的這樣使用它:
……
IMPLEMENTS_INTERFACE(ICat)
……
實際上IID_ICat 已經在別的地方由ATL向導定義了。當沒有向導的時候,你只要遵循把IID_加在你的接口名前面來定義GUID的規則就也可以使用這個宏。在實際的開發過程中可能很少用到這種技巧,但是ATL使用得如此廣泛,而其中又出現了不少這樣的源代碼,所以明白它是怎麼一回事也是相當重要的。我的一個朋友就是因為不知道IMPLEMENTS_INTERFACE宏是怎麼定義的,而又不小心改動了IID_ICat的定義而忙活了一整天。
Linux的怪圈
在剛開始閱讀Linux的時候有一個小小的宏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define wait_event(wq,condition)
do{
if(condition)
break;
__wait_event(wq,condition);
}whil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