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2015在自己機器上確實是裝好了,(全部安裝的話,在Java SE 開發工具包 會卡頓很長時間,我直接關閉,然後重啟電腦,重新修復安裝搞定),
想來體驗一下跨平台的快感,結果被微軟狠狠的來了一棒子了,裝好了還是沒什麼用,應該還需要裝Xarmain插件,配置一些參數吧,
由於這塊之前從未接觸過,想了想還是先不把時間繼續浪費在這裡了,於是乎來體驗一下新特性了。
參考資料:
1:CHS-WhatsNewinC# 6.0(微軟視頻) 鏈接:http://pan.baidu.com/s/1kTjLyjt 密碼:v6mr
2:VS2015CSharp6.0(英文文檔) 鏈接:http://pan.baidu.com/s/1eQsddtC 密碼:kvg1
1、自動屬性的增強
1.1、自動屬性初始化 (Initializers for auto-properties)
C#5.0下的果斷實現不了的。
C#6.0中自動屬性的初始化方式
1.2、只讀屬性初始化Getter-only auto-properties
先來看一下我們之前使用的方式吧
再來看一下C#6.0中
和第一條自動屬性初始化使用方式一致。
2、引用靜態類Using Static
在Using中可以指定一個靜態類,然後可以在隨後的代碼中直接使用靜態的成員
3、字符串嵌入值
在字符串中嵌入值,之前一直使用的方式是
現在我們可以簡單的通過如下的方式進行拼接
4、Expression bodied function members
4.1 用Lambda作為函數體Expression bodies on method-like members
4.2 用Lambda表達式用作屬性Expression bodies on property-like function members
5、帶索引的對象初始化器Index initializers6、空值判斷Null-conditional operators
7、nameof表達式nameof expressions
在方法參數檢查時,你可能經常看到這樣的代碼(之前用的少,這次也算學到了)
裡面有那個Point是我們手寫的字符串,在給Point改名時,很容易把下面的那個字符串忘掉,C#6.0 nameof幫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看看新寫法
8、異常過濾器 (Exception filters)
先來看一個移植過來的方法
1 try { var numbers = new Dictionary<int, string> {[7] = "seven",[9] = "nine",[13] = "thirteen" }; 2 } catch (ArgumentNullException e) 3 { if (e.ParamName == "customer") 4 { 5 Console.WriteLine("customer can not be null"); 6 } 7 } 移植過來的方法在微軟的文檔中還給出了另一種用法,這個異常會在日志記錄失敗時拋給上一層調用者
1 private static bool Log(Exception e) 2 { ///處理一些日志 return false; 3 }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4 { try { /// } catch (Exception e){if (!Log(e)) 5 { 6 7 } 8 } 9 10 Console.ReadLine(); 11 } 微軟的文檔 處理異常
9、catch和finally 中的 await —— Await in catch and finally blocks
在C#5.0中,await關鍵字是不能出現在catch和finnaly塊中的。而在6.0中
1 try { 2 res = await Resource.OpenAsync(…); // You could do this. … } catch (ResourceException e) 3 { await Resource.LogAsync(res, e); // Now you can do this … } finally { if (res != null) await res.CloseAsync(); // … and this. } C# 6.0 await
10、無參數的結構體構造函數—— Parameterless constructors in structs
總結:
之前看到有大神發過一篇文章http://www.cnblogs.com/henryzhu/p/new-feature-in-csharp-6.html,自己還是禁不住想來切身的體驗一番。感覺很不錯。 也學到了不少新東西。
參考文章:
http://aehyok.com/Blog/Detail/66.html
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54b6b9c0df22742d593b47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