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讀書之多、之廣、之深、之活,世所罕見,他為什麼要說“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呢? 這其中固然包含有毛主席謙遜的成份,但更多的是毛主席贊揚劉少奇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善於學習,肯定劉少奇的學習精神和淵博學識。這是當前高速發展的互聯網背景下的學習最好寫照. 其實知識有半衰期的,本文給大家介紹下互聯網背景下我們應該怎麼學習.
什麼是知識半衰期呢?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東西的價值隨著時間流逝它消失的速度。醫學知識的半衰期是45年,而物理學知識的半衰期是10年,工程學知識(包括計算機)的半衰期只有兩年,在互聯網領域知識的半衰期可能不到一年。
數字產品適用摩爾定律(摩爾定律: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放射性元素有半衰期(半衰期:某種特定物質的濃度經過某種反應降低到剩下初始時一半所消耗的時間。)藥物和DNA也有半衰期,那你知道一個人的知識半衰期是多少嗎?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知識的半衰期越來越短。全世界每天有4000本書出版,超過4億個字,紐約時報一天的文字量等於牛頓同時代的人一生的閱讀量,一個專業領域每天大概有200個公眾號正在注冊,有近1000篇文字正在產生……我們需要學習更多的知識,才能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然而知識更新迭代的速度越來越快,我們的大腦需要大量的知識快進快出。那麼,這個時候要完成這麼高強度的大腦工作就需要一個系統,就需要用知識管理的方式去構建你的知識體系。那麼在這種背景下,學習的方式總體上也發生了三個變化:從指向性學習到跨界式學習,從整體化學習到碎片化學習,從階段性學習到終身式學習。
從指向性學習到跨界式學習
從小學到大學的學習模式,所有的課程都是提前設置和規劃好的,是一種序列式的指向性學習。而大學畢業以後,其實就進入了自我教育的階段,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們不得不進行跳躍式學習。這個時候學習知識就不能太具有指向性,也就是一個知識只用來解決一個問題,而是要對知識進行跨界的遷移。回顧下我們的程序員的知識,我是在大學裡開始學習計算機知識的,學習的操作系統原理,算法和數據結構等這類知識的半衰期也是比較長的,也是我們後面的跨界式學習的基礎,所以在大學裡學習一定要打好基礎,可惜現今的大學已經變成了簡單的培訓機構.畢業後我的第一份工作是系統集成工作,打交道的是網絡,交換機,操作系統,也是在那時的工作中結識了Linux,從此就愛上了Linux,不過大學專業學的計算數學,個人感覺還是搞軟件更有未來,所以在那個網絡很好賺錢的2000年我開始學習軟件開發,用過C++、Powerbuilder,看過微軟推出的C# 最順眼,而且當時大名鼎鼎的米格爾正在搞開源項目Mono,我就跟著米格爾開始進入.NET開發,開發的大部分.NET應用都跑在Windows上,也有一部分跑在Linux上,到了今天,微軟也愛上了Linux,今後我開發的.NET應用都會跑在Linux上,這個過程中我在.NET社區推廣Mono,現在推廣.NET core,逐漸的從非主流變成主流。
從整體化學習到碎片化學習
所謂碎片化,是一個相對概念。比如你敢一天不刷朋友圈,第二天上班同事聊天,就能一句讓你插不上話,一天不看手機就會感覺整個世界都變了。另外碎片化除了占用學習時間短以外,還要能保證學習的隨時隨地,比如蹲廁所、等公交、開車時都可以進行學習,也就是可以滿足多場景。知識的更新迭代實在是太快了,整體化學習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競爭,碎片化學習的時代已經到來。所以,未來基於互聯網的語音分享和視頻直播,會慢慢成為人們主要的學習方式。大學裡還有機會去系統的學習,工作了大部分時間被加班占據,我們的時間已經變成了碎片,每天能夠抽出30分鐘出來學習,研究新技術,日積月累,幾年後就和抽不出時間的人拉開差距,這就可以很好的解釋很多人工作時間越長越沒有競爭力了,這麼多年的時間裡都沒有進行學習,知識的半衰期又是這麼短,經常在社區聽到有人在抱怨微軟的技術更新太快,“vs2017出來了,我還在用vs2005”等等的論調,問題出在自身,而不反思。希望大家能夠抽些時間學習最新的.NET Core,Linux的知識。
從階段性學習到終身式學習
時間會消磨一切的價值,隨著時代的演進,技術被再次突破,審美被迭代,甚至使用的場景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勞永逸的學習方式一去不復返了。我們這代人,注定一生花在學習上的時間比真正花在實踐上的時間多。因為終身式學習來了。現在已經進入到雲計算時代,軟件架構也要從單體過渡到微服務,.NET Core就是為了適應微服務而對.NET 進行重構,以前你構建軟件的那些知識已經衰減了,需要補充新知識了,我通過運營公眾號,每天推送幾篇文章,很多文章都是新知識,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希望通過公眾號讓更多的人和我一樣終身學習,目前公眾號有25000粉絲,每天文章閱讀量卻只有8000,很多人關注了,並沒有看過的文章,其實我推送的每篇文章都是有所考慮的,但是公眾號是個單向的交流,裡面的交流基本沒有,我創建了一個付費的小密圈想把真正一起學習的同伴識別出來,可以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