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二叉堆數據構造及Swift的堆排序算法完成示例。本站提示廣大學習愛好者:(了解二叉堆數據構造及Swift的堆排序算法完成示例)文章只能為提供參考,不一定能成為您想要的結果。以下是了解二叉堆數據構造及Swift的堆排序算法完成示例正文
二叉堆的性質
1.二叉堆是一顆完全二叉樹,最後一層的葉子從左到右陳列,其它的每一層都是滿的
2.最小堆父結點小於等於其每一個子結點的鍵值,最大堆則相反
3.每個結點的左子樹或許右子樹都是一個二叉堆
上面是一個最小堆:
堆的存儲
通常堆是經過一維數組來完成的。在起始數組為 0 的情形中:
1.父節點i的左子節點在地位 (2*i+1);
2.父節點i的右子節點在地位 (2*i+2);
3.子節點i的父節點在地位 floor((i-1)/2);
維持堆的性質
我們以最大堆來引見(後續會辨別給出最大堆和最小堆的完成).所謂維持堆得性質就是字面意思,也就是確保葉子節點和父節點的關系是堆得關系; 那麼怎樣維持呢?
這裡我們是以某一個節點為起始點,調整其本身與子節點的關系,使得父節點總是大於子節點,處置終了後遞歸操作調整後的節點;
我們來看一下詳細的完成:
/** * 維護最大堆的性質 */ func heapify(inout A:[Int], i:Int, size:Int) { var l = 2 * i var r = l + 1 var largest = i if l < size && A[l] > A[i] { largest = l } if r < size && A[r] > A[largest] { largest = r } if largest != i { swap(&A, i, largest) heapify(&A, largest, size) } }
無效代碼也就10行上下, 復雜解釋下,依據傳入的節點在數組內的索引,計算出左右子節點,然後比擬比擬子節點的值大小,將大的值對調為父節點的值,最後遞歸處置新節點;
構建堆
如今來看第二步,也就是構建一個堆。我們的輸出數據源是一個以為數組,需求經過構建,將其以堆的性質加以調整; 我們來看一下詳細的完成:
/** * 構建最大堆 */ func buildHeap(inout A:[Int]) { for var i = A.count/2; i >= 0; i-- { heapify(&A, i, A.count) } println("build heap:\(A)") }
復雜解釋下,依據上一步曾經失掉的維護堆性質的函數,我們隊數組內的一切非葉子節點遍歷,針對每個節點都做一遍堆處置,最後失掉的就是一個完好的堆; 能夠不了解的騷年會問了,為什麼數組遍歷不是全量的,而是[A.count/2, 0]?
這個問題,我想最好的的答案是你畫一個二叉樹,一眼就能明白,這棵樹中非葉子節點的索引就是count/2;
堆排序
如今重溫一下,這個經典的堆排序是怎樣完成的。
以算法導論中對堆排序的引見,可以復雜的歸結為三句話:
1.維持堆的性質
2.構建堆
3.堆排序
好,終於到了見證奇觀的時辰,我們把數組排個序輸入一下。
/** *堆排序 */ func heapSort(inout A:[Int]) { buildHeap(&A) var size = A.count for var i = A.count - 1; i >= 1; i-- { swap(&A, i, 0) size-- heapify(&A, 0, size) } println("sorted heap:\(A)") }
這裡呢,需求留意的中央就是每次失掉最大值後,我們需求把問題的解規模減小,由於我們是舊址排序,實踐上是把一維數組分為了未排序的堆和已排序的數組兩局部,已排序的局部放在數組尾部;
驗證一下
隨意搞個數組,我們排個隊
var A = [4, 1, 3, 2, 16, 9,9, 10, 14, 8, 7] heapSort(&A) avens-MacBook-Pro:aven$ ./max-heap-sort.swift build heap:[16, 14, 9, 10, 8, 7, 9, 2, 3, 1, 4] sorted heap:[1, 2, 3, 4, 7, 8, 9, 9, 10, 14, 16]
小結
下面我們曾經完成了最大堆的算法的編碼,最小堆也是相似的; 算法這東西假如能了解的話寫起來就不太難,所以一定要對實際有所理解,真正了解了算法思緒才干吧思緒寫成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