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飾器的功能在很多語言中都有,名字也不盡相同,其實它體現的是一種設計模式,強調的是開放封閉原則,更多的用於後期功能升級而不是編寫新的代碼。裝飾器不光能裝飾函數,也能裝飾其他的對象,比如類,但通常,我們以裝飾函數為例子介紹其用法。要理解在Python中裝飾器的原理,需要一步一步來。本文盡量描述得淺顯易懂,從最基礎的內容講起。
(注:以下使用Python3.5.1環境)
第一,必須強調的是python是從上往下順序執行的,而且碰到函數的定義代碼塊是不會立即執行它的,只有等到該函數被調用時,才會執行其內部的代碼塊。
def foo(): print("foo函數被運行了!") 如果就這麼樣,foo裡的語句是不會被執行的。 程序只是簡單的將定義代碼塊讀入內存中。
再看看,順序執行的例子:
def foo(): print("我是上面的函數定義!") def foo(): print("我是下面的函數定義!") foo() 運行結果: 我是下面的函數定義
可見,因為順序執行的原因,下面的foo將上面的foo覆蓋了。因此,在Python中代碼的放置位置是有要求的,不能隨意擺放,函數體要放在被調用的語句之前。
其次,我們還要先搞清楚幾樣東西:函數名、函數體、返回值,函數的內存地址、函數名加括號、函數名被當作參數、函數名加括號被當作參數、返回函數名、返回函數名加括號。對於如下的函數:
def foo(): print("讓我們干點啥!") return "ok" foo()
函數名: foo
函數體: 第1-3行
返回值: 字符串“ok” 如果不顯式給出return的對象,那麼默認返回None
函數的內存地址: 當函數體被讀進內存後的保存位置,它由標識符即函數名foo引用,也就是說foo指向的是函數體在內存內的保存位置。
函數名加括號: 例如foo(),函數的調用方法,只有見到這個括號,程序會根據函數名從內存中找到函數體,然後執行它
再看下面這個例子:
def outer(func): def inner(): print("我是內層函數!") return inner def foo(): print("我是原始函數!") outer(foo)
10 outer(foo())
在python中,一切都是對象,函數也不例外。因此可以將函數名,甚至函數名加括號進行調用的方式作為另一個函數的返回值。上面代碼中,outer和foo是兩個函數,outer(foo)表示將foo函數的函數名當做參數傳遞給outer函數並執行outer函數;outer(foo())表示將foo函數執行後的返回值當做參數傳遞給outer函數並執行outer函數,由於foo函數沒有指定返回值,實際上它傳遞給了outer函數一個None。注意其中的差別,有沒有括號是關鍵!
同樣,在outer函數內部,返回了一個inner,它是在outer函數內部定義的一個函數,注意,由於inner後面沒有加括號,所以返回的是inner的函數體,實際上也就是inner這個名字,一個簡單的引用而已。那麼,如果outer函數返回的是inner()呢?現在你應該已經很清楚了,它會先執行inner函數的內容,然後返回個None給outer,outer再把這個None返回給調用它的對象。
請記住,函數名、函數加括號可以被當做參數傳遞,也可以被當做返回值return,有沒有括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意思!
裝飾器通常用於在不改變原有函數代碼和功能的情況下,為其添加額外的功能。比如在原函數執行前先執行點什麼,在執行後執行點什麼。
讓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看看,裝飾器的使用場景和體現的設計模式。(抱歉的是我設計不出更好的場景,只能引用武大神的案例加以演繹)
有一個大公司,下屬的基礎平台部負責內部應用程序及API的開發,有上百個業務部門負責不同的業務,他們各自調用基礎平台部提供的不同函數處理自己的業務,情況如下:
# 基礎平台部門開發了上百個函數 def f1(): print("業務部門1數據接口......") def f2(): print("業務部門2數據接口......") def f3(): print("業務部門3數據接口......") def f100(): print("業務部門100數據接口......") #各部門分別調用 f1() f2() f3() f100()
由於公司在創業初期,基礎平台部開發這些函數時,由於各種原因,比如時間,比如考慮不周等等,沒有為函數調用進行安全認證。現在,平台部主管決定彌補這個缺陷,於是:
第一回,主管叫來了一個運維工程師,工程師跑上跑下逐個部門進行通知,讓他們在代碼裡加上認證功能,然而,當天他被開除了。
第二回:主管又叫來了一個運維工程師,工程師用shell寫了個復雜的腳本,勉強實現了功能。但他很快就回去接著做運維了,不會開發的運維不是好運維....
第三回:主管叫來了一個python自動化開發工程師,哥們是這麼干的:只對基礎平台的代碼進行重構,讓N個業務部門無需做任何修改。這哥們很快也被開了,連運維也沒得做。
def f1(): #加入認證程序代碼 print("業務部門1數據接口......") def f2(): # 加入認證程序代碼 print("業務部門2數據接口......") def f3(): # 加入認證程序代碼 print("業務部門3數據接口......") def f100(): #加入認證程序代碼 print("業務部門100數據接口......") #各部門分別調用 f1() f2() f3() f100()
第四回:主管又換了個 工程師,他是這麼干的:定義個認證函數,原來其他的函數調用它,代碼如下框。但是,主管依然不滿意,不過這一次他解釋了為什麼。主管說:寫代碼要遵循開放封閉原則,雖然在這個原則主要是針對面向對象開發,但是也適用於函數式編程,簡單來說,它規定已經實現的功能代碼內部不允許被修改,但外部可以被擴展,即:封閉:已實現的功能代碼塊;開放:對擴展開放。如果將開放封閉原則應用在上述需求中,那麼就不允許在函數 f1 、f2、f3......f100的內部進行代碼修改。遺憾的是,工程師沒有漂亮的女朋友,所以很快也被開除了。
def login(): print("認證成功!") def f1(): login() print("業務部門1數據接口......") def f2(): login() print("業務部門2數據接口......") def f3(): login() print("業務部門3數據接口......") def f100(): login() print("業務部門100數據接口......") #各部門分別調用 f1() f2() f3() f100()
第五回:已經沒有時間讓主管找別人來干這活了,他決定親自上陣,並且打算在函數執行後再增加個日志功能。主管是這麼想的:不會裝飾器的主管不是好碼農!要不為啥我能當主管,你只能被管呢?嘿嘿。他的代碼如下:
#/usr/bin/env python #coding:utf-8 def outer(func): def inner(): print("認證成功!") result = func() print("日志添加成功") return result return inner @outer def f1(): print("業務部門1數據接口......") @outer def f2(): print("業務部門2數據接口......") @outer def f3(): print("業務部門3數據接口......") @outer def f100(): print("業務部門100數據接口......") #各部門分別調用 f1() f2() f3() f100()
對於上述代碼,也是僅需對基礎平台的代碼進行拓展,就可以實現在其他部門調用函數 f1 f2 f3 f100 之前都進行認證操作,在操作結束後保存日志,並且其他業務部門無需他們自己的代碼做任何修改,調用方式也不用變。“主管”寫完代碼後,覺得獨樂了不如眾樂樂,打算顯擺一下,於是寫了篇博客將過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下面我們以f1函數為例進行說明:
def outer(func): def inner(): print("認證成功!") result = func() print("日志添加成功") return result return inner @outer def f1(): print("業務部門1數據接口......")
運用我們在第一部分介紹的知識來分析一下上面這段代碼:
這裡面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你對第一部分函數的基礎知識有清晰的了解,那麼上面的內容你應該很容易理解。
4. 程序開始執行outer函數內部的內容,一開始它又碰到了一個函數,很繞是吧?當然,你可以在 inner函數前後安排點別的代碼,但它們不是重點,而且有點小麻煩,下面會解釋。inner函數定義塊被程序觀察到後不會立刻執行,而是讀入內存中(這是潛規則)。
5. 再往下,碰到return inner,返回值是個函數名,並且這個函數名會被賦值給f1這個被裝飾的函數,也就是f1 = inner。根據前面的知識,我們知道,此時f1函數被新的函數inner覆蓋了(實際上是f1這個函數名更改成指向inner這個函數名指向的函數體內存地址,f1不再指向它原來的函數體的內存地址),再往後調用f1的時候將執行inner函數內的代碼,而不是先前的函數體。那麼先前的函數體去哪了?還記得我們將f1當做參數傳遞給func這個形參麼?func這個變量保存了老的函數在內存中的地址,通過它就可以執行 老的函數體,你能在inner函數裡看到result = func()這句代碼,它就是這麼干的!
6.接下來,還沒有結束。當業務部門,依然通過f1()的方式調用f1函數時,執行的就不再是老的f1函數的代碼,而是inner函數的代碼。在本例中,它首先會打印個“認證成功”的提示,很顯然你可以換成任意的代碼,這只是個示例;然後,它會執行func函數並將返回值賦值個變量result,這個func函數就是老的f1函數;接著,它又打印了“日志保存”的提示,這也只是個示例,可以換成任何你想要的;最後返回result這個變量。我們在業務部門的代碼上可以用 r = f1()的方式接受result的值。
7.以上流程走完後,你應該看出來了,在沒有對業務部門的代碼和接口調用方式做任何修改的同時,也沒有對基礎平台部原有的代碼做內部修改,僅僅是添加了一個裝飾函數,就實現了我們的需求,在函數調用前先認證,調用後寫入日志。這就是裝飾器的最大作用。
問題:那麼為什麼我們要搞一個outer函數一個inner函數這麼復雜呢?一層函數不行嗎?
答:請注意,@outer這句代碼在程序執行到這裡的時候就會自動執行outer函數內部的代碼,如果不封裝一下,在業務部門還未進行調用的時候,就執行了些什麼,這和初衷有點不符。當然,如果你對這個有需求也不是不行。請看下面的例子,它只有一層函數。
def outer(func): print("認證成功!") result = func() print("日志添加成功") return result @outer def f1(): print("業務部門1數據接口......") # 業務部門並沒有開始執行f1函數 執行結果: 認證成功! 業務部門1數據接口...... 日志添加成功
看到沒?我只是定義好了函數,業務部門還沒有調用f1函數呢,程序就把工作全做了。這就是封裝一層函數的原因。
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了,上面的例子中,f1函數沒有參數,在實際情況中肯定會需要參數的,那參數怎麼傳遞的呢?
一個參數的情況:
def outer(func): def inner(username): print("認證成功!") result = func(username) print("日志添加成功") return result return inner @outer def f1(name): print("%s 正在連接業務部門1數據接口......"%name) # 調用方法 f1("jack")
在inner函數的定義部分也加上一個參數,調用func函數的時候傳遞這個參數,很好理解吧?可問題又來了,那麼另外一個部門調用的f2有2個參數呢?f3有3個參數呢?你怎麼傳遞?
很簡單,我們有*args和**kwargs嘛!號稱“萬能參數”!簡單修改一下上面的代碼:
def outer(func): def inner(*args,**kwargs): print("認證成功!") result = func(*args,**kwargs) print("日志添加成功") return result return inner @outer def f1(name,age): print("%s 正在連接業務部門1數據接口......"%name) # 調用方法 f1("jack",18)
一個函數可以被多個函數裝飾嗎?可以的!看下面的例子!
def outer1(func): def inner(*args,**kwargs): print("認證成功!") result = func(*args,**kwargs) print("日志添加成功") return result return inner def outer2(func): def inner(*args,**kwargs): print("一條歡迎信息。。。") result = func(*args,**kwargs) print("一條歡送信息。。。") return result return inner @outer1 @outer2 def f1(name,age): print("%s 正在連接業務部門1數據接口......"%name) # 調用方法 f1("jack",18) 執行結果: 認證成功! 一條歡迎信息。。。 jack 正在連接業務部門1數據接口...... 一條歡送信息。。。 日志添加成功
更進一步的,裝飾器自己可以有參數嗎?可以的!看下面的例子:
# 認證函數 def auth(request,kargs): print("認證成功!") # 日志函數 def log(request,kargs): print("日志添加成功") # 裝飾器函數。接收兩個參數,這兩個參數應該是某個函數的名字。 def Filter(auth_func,log_func): # 第一層封裝,f1函數實際上被傳遞給了main_fuc這個參數 def outer(main_func): # 第二層封裝,auth和log函數的參數值被傳遞到了這裡 def wrapper(request,kargs): # 下面代碼的判斷邏輯不重要,重要的是參數的引用和返回值 before_result = auth(request,kargs) if(before_result != None): return before_result; main_result = main_func(request,kargs) if(main_result != None): return main_result; after_result = log(request,kargs) if(after_result != None): return after_result; return wrapper return outer # 注意了,這裡的裝飾器函數有參數哦,它的意思是先執行filter函數 # 然後將filter函數的返回值作為裝飾器函數的名字返回到這裡,所以, # 其實這裡,Filter(auth,log) = outer , @Filter(auth,log) = @outer @Filter(auth,log) def f1(name,age): print("%s 正在連接業務部門1數據接口......"%name) # 調用方法 f1("jack",18) 運行結果: 認證成功! jack 正在連接業務部門1數據接口...... 日志添加成功
又繞暈了?其實你可以這麼理解,先執行Filter函數,獲得它的返回值outer,再執行@outer裝飾器語法。
看到這,是不是覺得自己已經天下無敵了,有種裝飾器盡在我手的感覺?接下來請看續集“論python裝飾器的高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