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Python,將數據從Mysql挪到Mongo中,然後再從Mongo中讀出處理。
我發現這個東西的名字很難起,所以就隨便取了一個。但是反過來,名字難起的時候一定是有些探索價值的。
總體上,這部分算是實踐All Data In Memory
的想法:所有的數據,看起來都像在內存。外部的數據,都統一落在機器的Mongo庫,因為高速固態硬盤和大內存,使得數據看起來是持久存在內存中的。BTW,很快我應該就會搭建分片式Mongo集群,那樣可以支撐更大、更快的數據吞吐。
AIDM有什麼好處?
本篇改改以往的風格,說說原理,不上代碼了。
在我的元數據庫中存儲了很多數據庫連接,先確定是哪個連接。然後進行連通性測試。
會遺忘的自動查探 Loss Auto Probe
本次是手動查詢的方式確定配置,然後調出。未來,我想可以用LAP來替代手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