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主力語言是Python
,今年要搞性能測試的工具,由於GIL鎖
的原因,Python
的性能實在是慘淡,需要學一門性能高的語言來生成性能測試的壓力端。因此我把目光放在了現在的新秀Go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也寫了一個小工具,記一下這兩個語言的區別。
工具是一個小爬蟲,用來爬某網站的某個產品的迭代記錄,實現邏輯就是運行腳本後,使用者從命令行輸入某些元素(產品ID等)後,腳本導出一個Excel文件出來。
最初的版本是用Python
寫的,30行代碼不到就搞定了。這次用Go
重寫,代碼量在110行左右。
第一步就是接受命令行的輸入內容,工具要給非技術人員用的,弄一個CLI
不太合適,要的效果就是一行一行的輸入內容,用Python
實現起來非常容易,像這樣:
app_id = raw_input('請輸入app_id: ')
app_analysis = raw_input('請輸入analysis: ')
執行後就是一行一行的往下走,但是用Go
就有點蛋疼了,完整的代碼如下:
func getPara() (string, string) {
var i = 0
var appId, analysis string
fmt.Print("請輸入appId:")
scanner := bufio.NewScanner(os.Stdin)
for scanner.Scan() {
text := scanner.Text()
if i == 0 {
appId = text
fmt.Print("請輸入analysis:")
} else if i == 1 {
analysis = text
fmt.Print("程序初始化數據完畢。。。。請按任意鍵繼續")
} else {
break
}
i++
}
return appId, analysis
}
Go
要實現CLI
很方便,但是涉及到這種一行一行的輸入,要一直監聽Scan()
,所以就有了上面蛋疼的循環處理,而且在必須要先打印信息,再來監聽內容,總體的寫的過程很惡心,也許是沒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吧,實在是太逆天了。
在發送請求方便,兩種語言倒是差別不太大,至少我寫的Get
請求是這樣的。
Python
params = {
"analysis": app_analysis,
"appid": app_id,
"country": 'cn'
}
r = requests.get(url, params)
Go
q := req.URL.Query()
q.Add("appid", appId)
q.Add("analysis", analysis)
q.Add("country", "cn")
req.URL.RawQuery = q.Encode()
var resp *http.Response
resp, _ = http.DefaultClient.Do(req)
在返回結果的處理上,Python
的處理方式簡直是太友好了,直接調用json
就處理了。
result = r.json()
但是Go
就有點蛋疼了,由於是靜態語言,所以解包數據的時候需要先定義數據格式,比如返回的內容必須要先做如下的結構定義:
type ResultInfo struct {
Code int
Msg string
Version []VersionInfo
}
type VersionInfo struct {
Version string `json:"version"`
ReleaseTime string `json:"release_time"`
ReleaseNote string `json:"release_note"`
AppName string `json:"app_name"`
SubTitle string `json:"subtitle"`
}
第一個ResultInfo
是返回的數據,其中的Version
也是一個數組對象,所以還要再定義一個數組對象,這樣才能調用方法來解包處理。
body, _ := ioutil.ReadAll(resp.Body)
var rst = ResultInfo{}
if err := json.Unmarshal(body, &rst); err != nil {
fmt.Println(err)
}
這部分調用的都是第三方庫,所以沒什麼可比性,代碼的實現完全依賴於第三方包。
Go
的異常捕獲機制跟Python
或者Java
都不一樣,Python
的異常捕獲使用的是try,except
來包裹代碼塊,而Go
用的是一個error
對象,所以所有的Go
代碼都會充斥著大量的
if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這種鬼東西,這種異常機制在閱讀代碼的時候,非常惡心,極大的影響了閱讀體驗。
基本上從書寫代碼的過程來看,Python
的編碼效率比Go
高出了很多很多,Go
號稱語法靈活,可以極大的提高編碼效率,實際上並沒有,受限於靜態語言,相比於Python
這種動態語言來說,編碼效率的差距還是非常大的。只能說比其他靜態語言編碼效率高。
但是!!!
Go
的效率比Python
高了太多。舉個例子,有一個計算斐波那契數的算法,Go
的實現如下:
func main() {
const n = 40
starttime := time.Now()
fibN := fib(n)
endtime := time.Now()
cost_time := endtime.Sub(starttime)
fmt.Println(cost_time)
fmt.Printf("\rFibonacci(%d) = %d\n", n, fibN)
}
func fib(x int) int {
if x < 2 {
return x
}
return fib(x-1) + fib(x-2)
}
很簡單的一個遞歸,當N為40的時候,Go
花了大概1秒左右的時間,執行結果如下:
876.838ms(消耗時間) Fibonacci(40) = 102334155
我們換成Python
def fib(x):
if x<2:
return x
return fib(x-1)+fib(x-2)
if __name__ == '__main__':
import time
begin = time.time()
print fib(40)
end = time.time()
print end-begin
一樣的執行邏輯,執行的結果卻是:
102334155
52.8657081127(消耗時間)
WTF!!! 用Go
來處理效率是Python
的50倍以上。
還沒完,工具寫完了總是要給人用的吧,Python
寫完之後,如果給一個非技術人員使用,那麼。。。
使用者:要怎麼用?
我:你裝一下Python,然後配好環境變量,順便把requests庫和xlwt庫也裝一下。
我:要裝這兩個庫你要先裝一下pip。
使用者:黑人問號臉!!!!!
如果你用Go
來寫,打包完發過去就行了
使用者:要怎麼用?
我:你雙擊一下,讓你輸入什麼就輸入什麼
如果使用者是用Windows
系統,那也沒問題,
CGO_ENABLED=0 GOOS=windows GOARCH=amd64 go build xxx.go
直接打包成exe
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