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師世界是廣大編程愛好者互助、分享、學習的平台,程序師世界有你更精彩!
首頁
編程語言
C語言|JAVA編程
Python編程
網頁編程
ASP編程|PHP編程
JSP編程
數據庫知識
MYSQL數據庫|SqlServer數據庫
Oracle數據庫|DB2數據庫
 程式師世界 >> 編程語言 >> JAVA編程 >> 關於JAVA >> Tomcat系統架構與設計模式,第2部分: 設計模式分析

Tomcat系統架構與設計模式,第2部分: 設計模式分析

編輯:關於JAVA

門面設計模式

門面設計模式在 Tomcat 中有多處使用,在 Request 和 Response 對象封裝中、Standard Wrapper 到 ServletConfig 封裝中、ApplicationContext 到 ServletContext 封裝中等都用到了這種設計模式。

門面設計模式的原理

這麼多場合都用到了這種設計模式,那這種設計模式究竟能有什麼作用呢?顧名思義,就是將一個東西封裝成一個門面好與人家更容易進行 交流,就像一個國家的外交部一樣。

這種設計模式主要用在一個大的系統中有多個子系統組成時,這多個子系統肯定要涉及到相互 通信,但是每個子系統又不能將自己的內部數據過多的暴露給其它系統,不然就沒有必要劃分子系統了。每個子系統都會設計一個門面,把 別的系統感興趣的數據封裝起來,通過這個門面來進行訪問。這就是門面設計模式存在的意義。

門面設計模式示意圖如下:

圖 1. 門面示意圖

Client 只能訪問到 Façade 中提供的數據是門 面設計模式的關鍵,至於 Client 如何訪問 Façade 和 Subsystem 如何提供 Façade 門面設計模式並沒有規定死。

Tomcat 的門面設計模式示例

Tomcat 中門面設計模式使用的很多,因為 Tomcat 中有很多不同組件,每個組件要相互交互數 據,用門面模式隔離數據是個很好的方法。

下面是 Request 上使用的門面設計模式:

圖 2. Request 的門面設計模式類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 HttpRequestFacade 類封裝了 HttpRequest 接口能夠提供數據,通過 HttpRequestFacade 訪問到的數據都被代理到 HttpRequest 中,通常被封裝的對象都被設為 Private 或者 Protected 訪問修飾,以防止在 Façade 中被直接訪問。

觀察 者設計模式

這種設計模式也是常用的設計方法通常也叫發布 - 訂閱模式,也就是事件監聽機制,通常在某個事件發生的前後會觸發 一些操作。

觀察者模式的原理

觀察者模式原理也很簡單,就是你在做事的時候旁邊總有一個人在盯著你,當你做的事情是它 感興趣的時候,它就會跟著做另外一些事情。但是盯著你的人必須要到你那去登記,不然你無法通知它。觀察者模式通常包含下面這幾個角 色:

Subject 就是抽象主題:它負責管理所有觀察者的引用,同時定義主要的事件操作。

ConcreteSubject 具體主題:它實 現了抽象主題的所有定義的接口,當自己發生變化時,會通知所有觀察者。

Observer 觀察者:監聽主題發生變化相應的操作接口。

Tomcat 的觀察者模式示例

Tomcat 中觀察者模式也有多處使用,前面講的控制組件生命周期的 Lifecycle 就是這種模式的 體現,還有對 Servlet 實例的創建、Session 的管理、Container 等都是同樣的原理。下面主要看一下 Lifecycle 的具體實現。

Lifecycle 的觀察者模式結構圖:

圖 3. Lifecycle 的觀察者模式結構圖

上面的結構圖中,LifecycleListener 代表的是抽象觀察者,它定義一個 lifecycleEvent 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當主題變化時要執行的 方法。 ServerLifecycleListener 代表的是具體的觀察者,它實現了 LifecycleListener 接口的方法,就是這個具體的觀察者具體的實現 方式。Lifecycle 接口代表的是抽象主題,它定義了管理觀察者的方法和它要所做的其它方法。而 StandardServer 代表的是具體主題,它 實現了抽象主題的所有方法。這裡 Tomcat 對觀察者做了擴展,增加了另外兩個類:LifecycleSupport、LifecycleEvent,它們作為輔助類 擴展了觀察者的功能。 LifecycleEvent 使得可以定義事件類別,不同的事件可區別處理,更加靈活。LifecycleSupport 類代理了主題對 多觀察者的管理,將這個管理抽出來統一實現,以後如果修改只要修改 LifecycleSupport 類就可以了,不需要去修改所有具體主題,因為 所有具體主題的對觀察者的操作都被代理給 LifecycleSupport 類了。這可以認為是觀察者模式的改進版。

LifecycleSupport 調用觀察者的方法代碼如下:

清單 1. LifecycleSupport 中的 fireLifecycleEvent 方法

public void fireLifecycleEvent(String type, Object data) {
   LifecycleEvent event = new LifecycleEvent(lifecycle, type, data);
   LifecycleListener interested[] = null;
   synchronized (listeners) {
     interested = (LifecycleListener[]) listeners.clone();
   }
   for (int i = 0; i < interested.length; i++)
     interested[i].lifecycleEvent(event);
}

主題是怎麼通知觀察者呢?看下面代碼:

清單 2. 容器中的 start 方法

public void start() throws LifecycleException {
   lifecycle.fireLifecycleEvent(BEFORE_START_EVENT, null);
   lifecycle.fireLifecycleEvent(START_EVENT, null);
   started = true;
   synchronized (services) {
     for (int i = 0; i < services.length; i++) {
       if (services[i] instanceof Lifecycle)
         ((Lifecycle) services[i]).start();
       }
     }
   lifecycle.fireLifecycleEvent(AFTER_START_EVENT, null);
} 

命令設計模式

前面把 Tomcat 中兩個核心組件 Connector 和 Container,比作一對夫妻。男的將接受過來的請求以命令的方式交給女主人。對應到 Connector 和 Container,Connector 也是通過命令模式調用 Container 的。

命令模式的原理

命令模式主要作用就是封裝命令,把發出命令的責任和執行命令的責任分開。也是一種功能的分工。不同的模塊可以對同一個命令做出 不同解釋。

下面是命令模式通常包含下面幾個角色:

Client:創建一個命令,並決定接受者

Command 命令:命令接口定義一個抽象方法

ConcreteCommand:具體命令,負責調用接受者的相應操作

Invoker 請求者:負責調用命令對象執行請求

Receiver 接受者:負責具體實施和執行一次請求

Tomcat 中的命令模式的示例

Tomcat 中命令模式在 Connector 和 Container 組件之間有體現,Tomcat 作為一個應用服務器,無疑會接受到很多請求,如何分配和 執行這些請求是必須的功能。

下面看一下 Tomcat 是如何實現命令模式的,下面是 Tomcat 命令模式的結構圖:

圖 4. Tomcat 命令模式的結構圖

Connector 作為抽象請求者,HttpConnector 作為具體請求者。HttpProcessor 作為命令。Container 作為命令的抽象接受者, ContainerBase 作為具體的接受者。客戶端就是應用服務器 Server 組件了。Server 首先創建命令請求者 HttpConnector 對象,然後創建 命令 HttpProcessor 命令對象。再把命令對象交給命令接受者 ContainerBase 容器來處理命令。命令的最終是被 Tomcat 的 Container 執行的。命令可以以隊列的方式進來,Container 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來處理請求,如 HTTP1.0 協議和 HTTP1.1 的處理方式就會不同。

責任鏈模式

Tomcat 中一個最容易發現的設計模式就是責任鏈模式,這個設計模式也是 Tomcat 中 Container 設計的基礎,整個容器的就是通過一 個鏈連接在一起,這個鏈一直將請求正確的傳遞給最終處理請求的那個 Servlet。

責任鏈模式的原理

責任鏈模式,就是很多對象有每個對象對其下家的引用而連接起來形成一條鏈,請求在這條鏈上傳遞,直到鏈上的某個對象處理此請求 ,或者每個對象都可以處理請求,並傳給下一家,直到最終鏈上每個對象都處理完。這樣可以不影響客戶端而能夠在鏈上增加任意的處理節 點。

通常責任鏈模式包含下面幾個角色:

Handler(抽象處理者):定義一個處理請求的接口

ConcreteHandler(具體處理者):處理請求的具體類,或者傳給下家

Tomcat 中責任鏈模式示例

在 tomcat 中這種設計模式幾乎被完整的使用,tomcat 的容器設置就是責任鏈模式,從 Engine 到 Host 再到 Context 一直到 Wrapper 都是通過一個鏈傳遞請求。

Tomcat 中責任鏈模式的類結構圖如下:

圖 5. Tomcat 責任鏈模式的結構圖

上圖基本描述了四個子容器使用責任鏈模式的類結構圖,對應的責任鏈模式的角色,Container 扮演抽象處理者角色,具體處理者由 StandardEngine 等子容器扮演。與標准的責任鏈不同的是,這裡引入了 Pipeline 和 Valve 接口。他們有什麼作用呢?

實際上 Pipeline 和 Valve 是擴展了這個鏈的功能,使得在鏈往下傳遞過程中,能夠接受外界的干預。Pipeline 就是連接每個子容器 的管子,裡面傳遞的 Request 和 Response 對象好比管子裡流的水,而 Valve 就是這個管子上開的一個個小口子,讓你有機會能夠接觸到 裡面的水,做一些額外的事情。

為了防止水被引出來而不能流到下一個容器中,每一段管子最後總有一個節點保證它一定能流到下一個子容器,所以每個容器都有一個 StandardXXXValve。只要涉及到這種有鏈式是處理流程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借鑒的模式。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程式師世界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