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象實例何時被創建,這個問題也許你用一句話就能回答完了。但是它的潛在陷阱卻常常被人忽視,這個問題也許並不像你想的那麼簡單,不信請你耐心看下去。
我前幾天問一個同學,是不是在調用構造函數後,對象才被實例化?他不假思索的回答說是。
請看下面代碼:
Java代碼
Date date=new Date();
em.out.println(date.getTime());
新手在剛接觸構造函數這個概念的時候。他們常常得出這樣的結論:對象實例是在調用構造函數後創建的。因為調用構造函數後,調用引用(date)的實例方法便不會報NullPointerException的錯誤了。
二、經驗者的觀點
然而,稍稍有經驗的Java程序員便會發現上面的解釋並不正確。這點從構造函數中我們可以調用this關鍵字可以看出。
請看下面代碼:
Java代碼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Test()
{
this.DoSomething();
}
private void DoSomething()
{
System.out.println("do init");
}
}
這段代碼中我們在構造函數中已經可以操作對象實例。這也就證明了構造函數其實只是用於初始化,早在進入構造函數之前。對象實例便已經被創建了。
三、父類構造函數
當創建一個有父類的子類的時候。對象的實例又是何時被創建的呢?我們也許接觸過下面經典的代碼:
Java代碼
public class BaseClass
{
public BaseClass()
{
System.out.println("create base");
}
}
public class SubClass
{
public SubClass()
{
System.out.println("create sub");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SubClass();
}
}
結果是先輸出create base,後輸出create sub。這個結果看起來和現實世界完全一致,先有老爸,再有兒子。因此我相信有很多程序員跟我一樣會認為new SubClass()的過程是:實例化BaseClass->調用BaseClass構造函數初始化->實例化SubClass->調用SubClass構造函數初始化。然而非常不幸的是,這是個錯誤的觀點。
四、奇怪的代碼
以下代碼是為了駁斥上面提到的錯誤觀點。但是這種代碼其實在工作中甚少出現。
Java代碼
public class BaseClass
{
public BaseClass()
{
System.out.println("create base");
init();
}
protected void init()
{
System.out.println("do init");
}
}
//
public class SubClass
{
public SubClass()
{
System.out.println("create sub");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init()
{
assert this!=null;
System.out.println("now the working class is:"+this.getClass().getSimpleName());
System.out.println("in SubClas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SubClass();
}
}
這段代碼運行的結果是先調用父類的構造函數,再調用子類的init()方法,再調用子類的構造函數。
這是一段奇妙的代碼,子類的構造函數居然不是子類第一個被執行的方法。我們早已習慣於通過super方便的調用父類的方法,但是好像從沒這樣嘗試從父類調用子類的方法。
再次聲明,這只是個示例。是為了與您一起探討對象實例化的秘密。通過這個示例,我們再次印證了開頭的觀點:早在構造函數被調用之前,實例便已被創造。若該對象有父類,則早在父類的構造函數被調用之前,實例也已被創造。這讓java顯得有些不面向對象,原來老子兒子其實是一塊兒出生的。
五、奇怪但危險的代碼
本篇是對上篇奇怪代碼的延續。但是這段代碼更加具有疑惑性,理解不當將會讓你出現致命失誤。
請看下面代碼:
Java代碼
public class BaseClass {
public BaseClass()
{
System.out.println("create base");
init();
}
protected void init() {
System.out.println("in base init");
}
}
public class SubClass extends BaseClass{
int i=1024;
String s="13 leaf";
public SubClass()
{
System.out.println("create sub");
init();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init() {
assert this!=null;
System.out.println("now the working class is:"+this.getClass().getSimpleName());
System.out.println("in SubClass");
/////////////great line/////////////////
System.out.println(i);
System.out.println(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SubClass();
//oh!my god!!
}
}
這段代碼相比上一篇,只是在子類中添加了一些成員變量。而我們的目標正是集中在討論成員變量初始化的問題上。
這段代碼的執行順序是:父類、子類實例化->調用父類構造函數->調用子類init()方法->調用子類構造函數->調用子類init()方法。最終的輸出結果向我們揭示了成員變量初始化的秘密。
當父類構造函數調用子類的init()方法的時候。子類的成員變量統統是空的,這個空是指的低級初始化。(值類型為0,布爾類型為false,引用類型為null)。而當子類構造函數調用init()方法的時候,成員變量才真正被初始化。這是一個危險的訊息,那就是使用父類構造函數調用子類時存在成員變量未初始化的風險。
我們的討論也到此為止了。再次回顧,總結一下實例何時被創建這個問題。我得出了以下結論:
本文到此便結束了。鑒於本人才疏學淺,若是專業術語有錯誤,或是哪裡講的不對,也歡迎各位高手拍磚。
附上第五篇中SubClass的部分字節碼,方便大家深入理解:
Java代碼
public SubClass();
aload_0 [this] //aload_0是啥?
invokespecial ques.BaseClass() [26] //調用父類構造函數
aload_0 [this]
sipush 1024 //初始化i成員變量
putfield ques.SubClass.i : int [28]
aload_0 [this]
ldc "13 leaf"> [30] //初始化s成員變量
putfield ques.SubClass.s : java.lang.String [32]
getstatic java.lang.System.out : java.io.PrintStream [34]
ldc "create sub"> [40]
invokevirtual java.io.PrintStream.println(java.lang.String) : void [42]
aload_0 [this]
invokevirtual ques.SubClass.init() : void [48] //調用init
retur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