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bda表達式和Java集合框架。本站提示廣大學習愛好者:(Lambda表達式和Java集合框架)文章只能為提供參考,不一定能成為您想要的結果。以下是Lambda表達式和Java集合框架正文
本文github地址
Java8為容器新增一些有用的方法,這些方法有些是為完善原有功能,有些是為引入函數式編程(Lambda表達式),學習和使用這些方法有助於我們寫出更加簡潔有效的代碼.本文分別以ArrayList和HashMap為例,講解Java8集合框架(Java Collections Framework)中新加入方法的使用.
前言我們先從最熟悉的Java集合框架(Java Collections Framework, JCF)開始說起。
為引入Lambda表達式,Java8新增了java.util.funcion
包,裡面包含常用的函數接口,這是Lambda表達式的基礎,Java集合框架也新增部分接口,以便與Lambda表達式對接。
首先回顧一下Java集合框架的接口繼承結構:
上圖中綠色標注的接口類,表示在Java8中加入了新的接口方法,當然由於繼承關系,他們相應的子類也都會繼承這些新方法。下表詳細列舉了這些方法。
這些新加入的方法大部分要用到java.util.function
包下的接口,這意味著這些方法大部分都跟Lambda表達式相關。我們將逐一學習這些方法。
如上所示,接口Collection
和List
新加入了一些方法,我們以是List
的子類ArrayList
為例來說明。了解Java7ArrayList
實現原理,將有助於理解下文。
該方法的簽名為void forEach(Consumer<? super E> action)
,作用是對容器中的每個元素執行action
指定的動作,其中Consumer
是個函數接口,裡面只有一個待實現方法void accept(T t)
(後面我們會看到,這個方法叫什麼根本不重要,你甚至不需要記憶它的名字)。
需求:假設有一個字符串列表,需要打印出其中所有長度大於3的字符串.
Java7及以前我們可以用增強的for循環實現:
// 使用曾強for循環迭代
Array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Arrays.asList("I", "love", "you", "too"));
for(String str : list){
if(str.length()>3)
System.out.println(str);
}
現在使用forEach()
方法結合匿名內部類,可以這樣實現:
// 使用forEach()結合匿名內部類迭代
Array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Arrays.asList("I", "love", "you", "too"));
list.forEach(new Consumer<String>(){
@Override
public void accept(String str){
if(str.length()>3)
System.out.println(str);
}
});
上述代碼調用forEach()
方法,並使用匿名內部類實現Comsumer
接口。到目前為止我們沒看到這種設計有什麼好處,但是不要忘記Lambda表達式,使用Lambda表達式實現如下:
// 使用forEach()結合Lambda表達式迭代
Array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Arrays.asList("I", "love", "you", "too"));
list.forEach( str -> {
if(str.length()>3)
System.out.println(str);
});
上述代碼給forEach()
方法傳入一個Lambda表達式,我們不需要知道accept()
方法,也不需要知道Consumer
接口,類型推導幫我們做了一切。
該方法簽名為boolean removeIf(Predicate<? super E> filter)
,作用是刪除容器中所有滿足filter
指定條件的元素,其中Predicate
是一個函數接口,裡面只有一個待實現方法boolean test(T t)
,同樣的這個方法的名字根本不重要,因為用的時候不需要書寫這個名字。
需求:假設有一個字符串列表,需要刪除其中所有長度大於3的字符串。
我們知道如果需要在迭代過程沖對容器進行刪除操作必須使用迭代器,否則會拋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所以上述任務傳統的寫法是:
// 使用迭代器刪除列表元素
Array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Arrays.asList("I", "love", "you", "too"));
Iterator<String> it = list.iterator();
while(it.hasNext()){
if(it.next().length()>3) // 刪除長度大於3的元素
it.remove();
}
現在使用removeIf()
方法結合匿名內部類,我們可是這樣實現:
// 使用removeIf()結合匿名名內部類實現
Array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Arrays.asList("I", "love", "you", "too"));
list.removeIf(new Predicate<String>(){ // 刪除長度大於3的元素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test(String str){
return str.length()>3;
}
});
上述代碼使用removeIf()
方法,並使用匿名內部類實現Precicate
接口。相信你已經想到用Lambda表達式該怎麼寫了:
// 使用removeIf()結合Lambda表達式實現
Array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Arrays.asList("I", "love", "you", "too"));
list.removeIf(str -> str.length()>3); // 刪除長度大於3的元素
使用Lambda表達式不需要記憶Predicate
接口名,也不需要記憶test()
方法名,只需要知道此處需要一個返回布爾類型的Lambda表達式就行了。
該方法簽名為void replaceAll(UnaryOperator<E> operator)
,作用是對每個元素執行operator
指定的操作,並用操作結果來替換原來的元素。其中UnaryOperator
是一個函數接口,裡面只有一個待實現函數T apply(T t)
。
需求:假設有一個字符串列表,將其中所有長度大於3的元素轉換成大寫,其余元素不變。
Java7及之前似乎沒有優雅的辦法:
// 使用下標實現元素替換
Array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Arrays.asList("I", "love", "you", "too"));
for(int i=0; i<list.size(); i++){
String str = list.get(i);
if(str.length()>3)
list.set(i, str.toUpperCase());
}
使用replaceAll()
方法結合匿名內部類可以實現如下:
// 使用匿名內部類實現
Array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Arrays.asList("I", "love", "you", "too"));
list.replaceAll(new UnaryOperator<String>(){
@Override
public String apply(String str){
if(str.length()>3)
return str.toUpperCase();
return str;
}
});
上述代碼調用replaceAll()
方法,並使用匿名內部類實現UnaryOperator
接口。我們知道可以用更為簡潔的Lambda表達式實現:
// 使用Lambda表達式實現
Array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Arrays.asList("I", "love", "you", "too"));
list.replaceAll(str -> {
if(str.length()>3)
return str.toUpperCase();
return str;
});
sort()
該方法定義在List
接口中,方法簽名為void sort(Comparator<? super E> c)
,該方法根據c
指定的比較規則對容器元素進行排序。Comparator
接口我們並不陌生,其中有一個方法int compare(T o1, T o2)
需要實現,顯然該接口是個函數接口。
需求:假設有一個字符串列表,按照字符串長度增序對元素排序。
由於Java7以及之前sort()
方法在Collections
工具類中,所以代碼要這樣寫:
// Collections.sort()方法
Array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Arrays.asList("I", "love", "you", "too"));
Collections.sort(list, new Comparator<String>(){
@Override
public int compare(String str1, String str2){
return str1.length()-str2.length();
}
});
現在可以直接使用List.sort()方法
,結合Lambda表達式,可以這樣寫:
// List.sort()方法結合Lambda表達式
Array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Arrays.asList("I", "love", "you", "too"));
list.sort((str1, str2) -> str1.length()-str2.length());
spliterator()
方法簽名為Spliterator<E> spliterator()
,該方法返回容器的可拆分迭代器。從名字來看該方法跟iterator()
方法有點像,我們知道Iterator
是用來迭代容器的,Spliterator
也有類似作用,但二者有如下不同:
Spliterator
既可以像Iterator
那樣逐個迭代,也可以批量迭代。批量迭代可以降低迭代的開銷。Spliterator
是可拆分的,一個Spliterator
可以通過調用Spliterator<T> trySplit()
方法來嘗試分成兩個。一個是this
,另一個是新返回的那個,這兩個迭代器代表的元素沒有重疊。可通過(多次)調用Spliterator.trySplit()
方法來分解負載,以便多線程處理。
stream()
和parallelStream()
分別返回該容器的Stream
視圖表示,不同之處在於parallelStream()
返回並行的Stream
。Stream
是Java函數式編程的核心類,我們會在後面章節中學習。
相比Collection
,Map
中加入了更多的方法,我們以HashMap
為例來逐一探秘。了解Java7HashMap
實現原理,將有助於理解下文。
該方法簽名為void forEach(BiConsumer<? super K,? super V> action)
,作用是對Map
中的每個映射執行action
指定的操作,其中BiConsumer
是一個函數接口,裡面有一個待實現方法void accept(T t, U u)
。BinConsumer
接口名字和accept()
方法名字都不重要,請不要記憶他們。
需求:假設有一個數字到對應英文單詞的Map,請輸出Map中的所有映射關系.
Java7以及之前經典的代碼如下:
// Java7以及之前迭代Map
HashMap<Integer, String> map = new HashMap<>();
map.put(1, "one");
map.put(2, "two");
map.put(3, "three");
for(Map.Entry<Integer, String> entry : map.entrySet()){
System.out.println(entry.getKey() + "=" + entry.getValue());
}
使用Map.forEach()
方法,結合匿名內部類,代碼如下:
// 使用forEach()結合匿名內部類迭代Map
HashMap<Integer, String> map = new HashMap<>();
map.put(1, "one");
map.put(2, "two");
map.put(3, "three");
map.forEach(new BiConsumer<Integer, String>(){
@Override
public void accept(Integer k, String v){
System.out.println(k + "=" + v);
}
});
上述代碼調用forEach()
方法,並使用匿名內部類實現BiConsumer
接口。當然,實際場景中沒人使用匿名內部類寫法,因為有Lambda表達式:
// 使用forEach()結合Lambda表達式迭代Map
HashMap<Integer, String> map = new HashMap<>();
map.put(1, "one");
map.put(2, "two");
map.put(3, "three");
map.forEach((k, v) -> System.out.println(k + "=" + v));
}
getOrDefault()
該方法跟Lambda表達式沒關系,但是很有用。方法簽名為V getOrDefault(Object key, V defaultValue)
,作用是按照給定的key
查詢Map
中對應的value
,如果沒有找到則返回defaultValue
。使用該方法程序員可以省去查詢指定鍵值是否存在的麻煩.
需求;假設有一個數字到對應英文單詞的Map,輸出4對應的英文單詞,如果不存在則輸出NoValue
// 查詢Map中指定的值,不存在時使用默認值
HashMap<Integer, String> map = new HashMap<>();
map.put(1, "one");
map.put(2, "two");
map.put(3, "three");
// Java7以及之前做法
if(map.containsKey(4)){ // 1
System.out.println(map.get(4));
}else{
System.out.println("NoValue");
}
// Java8使用Map.getOrDefault()
System.out.println(map.getOrDefault(4, "NoValue")); // 2
putIfAbsent()
該方法跟Lambda表達式沒關系,但是很有用。方法簽名為V putIfAbsent(K key, V value)
,作用是只有在不存在key
值的映射或映射值為null
時,才將value
指定的值放入到Map
中,否則不對Map
做更改.該方法將條件判斷和賦值合二為一,使用起來更加方便.
我們都知道Map
中有一個remove(Object key)
方法,來根據指定key
值刪除Map
中的映射關系;Java8新增了remove(Object key, Object value)
方法,只有在當前Map
中key
正好映射到value
時才刪除該映射,否則什麼也不做.
在Java7及以前,要想替換Map
中的映射關系可通過put(K key, V value)
方法實現,該方法總是會用新值替換原來的值.為了更精確的控制替換行為,Java8在Map
中加入了兩個replace()
方法,分別如下:
replace(K key, V value)
,只有在當前Map
中key
的映射存在時才用value
去替換原來的值,否則什麼也不做.replace(K key, V oldValue, V newValue)
,只有在當前Map
中key
的映射存在且等於oldValue
時才用newValue
去替換原來的值,否則什麼也不做.該方法簽名為replaceAll(BiFunction<? super K,? super V,? extends V> function)
,作用是對Map
中的每個映射執行function
指定的操作,並用function
的執行結果替換原來的value
,其中BiFunction
是一個函數接口,裡面有一個待實現方法R apply(T t, U u)
.不要被如此多的函數接口嚇到,因為使用的時候根本不需要知道他們的名字.
需求:假設有一個數字到對應英文單詞的Map,請將原來映射關系中的單詞都轉換成大寫.
Java7以及之前經典的代碼如下:
// Java7以及之前替換所有Map中所有映射關系
HashMap<Integer, String> map = new HashMap<>();
map.put(1, "one");
map.put(2, "two");
map.put(3, "three");
for(Map.Entry<Integer, String> entry : map.entrySet()){
entry.setValue(entry.getValue().toUpperCase());
}
使用replaceAll()
方法結合匿名內部類,實現如下:
// 使用replaceAll()結合匿名內部類實現
HashMap<Integer, String> map = new HashMap<>();
map.put(1, "one");
map.put(2, "two");
map.put(3, "three");
map.replaceAll(new BiFunction<Integer, String, String>(){
@Override
public String apply(Integer k, String v){
return v.toUpperCase();
}
});
上述代碼調用replaceAll()
方法,並使用匿名內部類實現BiFunction
接口。更進一步的,使用Lambda表達式實現如下:
// 使用replaceAll()結合Lambda表達式實現
HashMap<Integer, String> map = new HashMap<>();
map.put(1, "one");
map.put(2, "two");
map.put(3, "three");
map.replaceAll((k, v) -> v.toUpperCase());
簡潔到讓人難以置信.
merge()該方法簽名為merge(K key, V value, BiFunction<? super V,? super V,? extends V> remappingFunction)
,作用是:
Map
中key
對應的映射不存在或者為null
,則將value
(不能是null
)關聯到key
上;remappingFunction
,如果執行結果非null
則用該結果跟key
關聯,否則在Map
中刪除key
的映射.參數中BiFunction
函數接口前面已經介紹過,裡面有一個待實現方法R apply(T t, U u)
.
merge()
方法雖然語義有些復雜,但該方法的用方式很明確,一個比較常見的場景是將新的錯誤信息拼接到原來的信息上,比如:
map.merge(key, newMsg, (v1, v2) -> v1+v2);
compute()
該方法簽名為compute(K key, BiFunction<? super K,? super V,? extends V> remappingFunction)
,作用是把remappingFunction
的計算結果關聯到key
上,如果計算結果為null
,則在Map
中刪除key
的映射.
要實現上述merge()
方法中錯誤信息拼接的例子,使用compute()
代碼如下:
map.compute(key, (k,v) -> v==null ? newMsg : v.concat(newMsg));
computeIfAbsent()
該方法簽名為V computeIfAbsent(K key, Function<? super K,? extends V> mappingFunction)
,作用是:只有在當前Map
中不存在key
值的映射或映射值為null
時,才調用mappingFunction
,並在mappingFunction
執行結果非null
時,將結果跟key
關聯.
Function
是一個函數接口,裡面有一個待實現方法R apply(T t)
.
computeIfAbsent()
常用來對Map
的某個key
值建立初始化映射.比如我們要實現一個多值映射,Map
的定義可能是Map<K,Set<V>>
,要向Map
中放入新值,可通過如下代碼實現:
Map<Integer, Set<String>> map = new HashMap<>();
// Java7及以前的實現方式
if(map.containsKey(1)){
map.get(1).add("one");
}else{
Set<String> valueSet = new HashSet<String>();
valueSet.add("one");
map.put(1, valueSet);
}
// Java8的實現方式
map.computeIfAbsent(1, v -> new HashSet<String>()).add("yi");
使用computeIfAbsent()
將條件判斷和添加操作合二為一,使代碼更加簡潔.
該方法簽名為V computeIfPresent(K key, BiFunction<? super K,? super V,? extends V> remappingFunction)
,作用跟computeIfAbsent()
相反,即,只有在當前Map
中存在key
值的映射且非null
時,才調用remappingFunction
,如果remappingFunction
執行結果為null
,則刪除key
的映射,否則使用該結果替換key
原來的映射.
這個函數的功能跟如下代碼是等效的:
// Java7及以前跟computeIfPresent()等效的代碼
if (map.get(key) != null) {
V oldValue = map.get(key);
V newValue = remappingFunction.apply(key, oldValue);
if (newValue != null)
map.put(key, newValue);
else
map.remove(key);
return newValue;
}
return null;
總結
本文github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