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基礎知識
計算機網絡: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連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網絡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件、軟件、數據信息等資源。
網絡體系結構:
① 網絡體系結構定義計算機設備和其他設備如何連接在一起以形成一個允許用戶共享信息和資源的通信系統。
②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於1978年提出了“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即著名的OSI模型。OSI模型保證了各類設備生產廠家的產品兼容。
③ 該模型把計算機網絡分為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等七層
應用層
7
提供應用程序間通信
表示層
6
處理數據格式、數據加密等
會話層
5
建立、維護和管理會話
傳輸層
4
建立主機端到端鏈接
網絡層
3
尋址和路由選擇
數據鏈路層
2
提供介質訪問、鏈路管理等
物理層
1
比特流傳輸
OSI模型分層好處
① 不同廠商生產的設備都可以相互兼容。
② 設備可以專注於某一層的功能,如交換機工作在第二層,路由器工作在第三層。
③ 方便網絡故障排錯。
④ 不用過多考慮物理接口等這些物理層的東西。
OSI參考模型中數據封裝過程
TCP/IP是一組用於實現網絡互連的通信協議。Internet網絡體系結構以TCP/IP為核心。基於TCP/IP的參考模型將協議分成四個層次,它們分別是:網絡接口層、網絡層、傳輸層和應用層。
網絡編程的目的:指直接或間接地通過網絡協議與其他計算機進行通訊。網絡編程中有兩個主要的問題,一個是如何准確的定位網絡上一台或多台主機,另一個就是找到主機後如何可靠高效的進行數據傳輸。
網絡通訊要素:IP地址、端口號、傳輸協議。
IP地址
① 網絡中每台主機都必須有一個唯一的IP地址。
② 因特網上的IP地址具有全球唯一性。
③ IP地址由32位二進制組成,占4個字節,常用十進制的格式來表示,例如:192.168.0.5。
④ 對應的類-InetAddress。
端口號
① 端口號用來表示該計算機上的應用程序,代表此應用程序邏輯地址。
② 端口號使用一個16位的數字來表示,它的范圍是0~65535,1024以下的端口號保留給預定義的服務。例如:http使用80端口。
協議概念
為計算機網絡中進行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的集合。
常見的傳輸協議
① TCP:是一種面向連接的保證可靠傳輸的協議。通過TCP協議傳輸,得到的是一個順序的無差錯的數據流。
② UDP:是一種無連接的協議,每個數據報都是一個獨立的信息,包括完整的源地址或目的地址,它在網絡上以任何可能的路徑傳往目的地,因此能否到達目的地,到達目的地的時間以及內容的正確性都是不能被保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