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一些基礎的自定義消息機制,對一些簡單的開發已經足夠。
現在我們來嘗試面對一些稍微復雜一些的架構設計。
首先,增加了一個插件模式:
plugs
var plugs=(function(){ function addPlugs(name,plug) { var __plugs=this.__plugs=this.__plugs || {}; if(name && plug) { __plugs[name]={ installed:false, instance:plug }; } } function installPlugs() { var plugs=this.__plugs=this.__plugs || {}; for(var i in plugs) { var plug=plugs[i]; if(!plug.installed) { plug.instance.install(this); plug.installed=true; } } } return { ini:function(X) { X=monitor.ini(X); if(X.live) { var proto=X.prototype; proto.addPlugs=addPlugs; proto.installPlugs=installPlugs; } X.__plugs={}; X.addPlugs=addPlugs; X.installPlugs=installPlugs; } }})();
如果你看過前兩篇代碼,這段代碼是比較容易看懂的。它為傳入的對象(或函數)首先綁定了monitor模式,然後為對象增加了兩個方法:addPlugs,installPlugs
addPlugs 添加插件
installPlugs 安裝插件
添加插件很簡單,只是把實體裝到一個{}鍵值對中
安裝插件,就會調用每個插件對象的:install方法
為什麼要有插件模式呢?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
虛構一個需求:
1. 在頁面上動畫展示龜兔賽跑
2.兔子和烏龜可以說話
3.展示他們比賽過程
這裡我沒什麼素材,只簡單展示一下這個程序設計
第一步,我們構造一個Animal函數,作為兔子、烏龜的類,代碼如下
Animal
///動物function Animal(config){ config=config || {}; var othis=this; this.name=config["name"] || "Anonymous"; this.x=config["x"] || 0; var toward=1;//右:1,左-1 var __timeout=0; var __speed=5; //說 this.say=function(str) { this.trigger({type:"say",msg:str}); return str; } //停 this.stop=function() { clearTimeout(__timeout); this.trigger({type:"stop",x:this.x}); return this.x; } //跑動 this.run=function(speed) { __speed=speed || __speed; this.x+=__speed*toward; __timeout=setTimeout(function(){ othis.run();},100); this.trigger({type:"run",x:this.x,toward:toward,speed:__speed}); return {x:this.x,toward:toward,speed:__speed}; } //向左轉 this.turnLeft=function() { toward=-1; this.trigger({type:"turn",toward:toward}); return toward; } //向右轉 this.turnRight=function() { toward=1; this.trigger({type:"turn",toward:toward}); return toward; }}
我們現在有一個動物的類(Animal),它有一些行為:說(say),停(stop),跑(run),左轉(turnLeft),右轉(turnRight)
因為我在代碼裡使用了trigger的方法,我們先使用上一篇講到monitor,初始化一下:
monitor.ini(Animal);
第二步 我們先寫一個記錄的功能,用來記錄動物對象的言行,這裡只記錄say,stop,turn的消息,代碼如下:
View Code
///記錄器function Logger(){ this.dom=document.getElementById("log");}Logger.prototype={ log:function(str) { var time=new Date(); this.dom.innerHTML+="<br/>"+str+'<span style="color:gray">('+time.getHours()+":"+time.getMinutes()+":"+time.getSeconds()+")</span>"; }, handler:function(data,p){ switch(data.type) { case "say": this.log(p.name+" 說:"+data.msg); break; case "stop": this.log('<span style="color:green">'+p.name+" 停在了"+data.x+'</span>'); break; case "turn": this.log(p.name+" 轉向了"+(data.toward==1?"右":"左")); break; } } }我們這裡用id=log的一個頁面元素(div)來顯示動物的言行
第三步,我們來創建兔子與烏龜這兩個對象:
var hare=new Animal({name:"兔子"});var tortoise=new Animal({name:"烏龜"});
第四步,我們將記錄器綁定到兩個對象上
如果你要綁定到所有動物對象上,你可以使用上一篇講到的live方法。在這裡為了說明為什麼要用插件,我們限定一下需求,假設live是不允許使用的,因為我們還要創建其他的一些動物,Logger是不需要記錄這些非主角的行為。那麼我們要編寫如下的代碼:
View Code
var log=new Logger(); hare.bind("say",log);hare.bind("stop",log);hare.bind("turn",log);tortoise.bind("say",log);tortoise.bind("stop",log);tortoise.bind("turn",log);
現在提出一個問題,你如果仔細看的話,我們發現在介於live和bind之間,比如有100個Animal對象,我們只要求記錄50個Animal的行為,那麼我們該有多郁悶,我們需要寫很多的bind,假如我們Animal不只這幾個行為,我們為它擴展了100個行為,都要做記錄,如果一行行的寫bind,該多恐怖
好吧,改進一下,你或許會建議要函數,例如這樣:
View Code
function bindLog(ani){ ani.bind("say",log); ani.bind("stop",log); ani.bind("turn",log);}bindLog(hare);bindLog(tortoise);如果只有一兩個這樣的需求,這樣也是不錯的。那麼再擴展呢?要寫很多個,比如十個,類似於Logger的類,他們要去綁定100個Animal一個,數個,或者全部(全部當然可以考慮live)
假設這個十個類,有些需要每一個Animal對象都綁定單獨的對象,比如我們寫一個類Display,它來代表顯示在屏幕上的動物,那麼一個動物對象就需要對應一個Display
很快我們就會發現,我們需要寫很多的類似於bindLog的方法。如bindDisplay,bindRun等等充斥在我們的主代碼中
那麼用開篇寫插件,我們會怎麼做?
首先把monitor.ini(Animal);修改為:plugs.ini(Animal)讓它支持插件模式,因為插件模式默認綁定了monitor,所以我們不需要再初始化一次monitor
然後我們在Logger的prototype中,添加方法install
View Code
install:function(main){ main.bind("say",this); main.bind("stop",this); main.bind("turn",this);}
我們的綁定代碼,修改成如下:
View Code
//添加安裝插件var log=new Logger(); hare.addPlugs("log",log);tortoise.addPlugs("log",log);hare.installPlugs();tortoise.installPlugs();我們把一系列的bind,修改成為先使用addPlugs,最後調用installPlugs來完成。
這樣做的優勢?
你的主代碼很清晰,完整如下:
View Code
var hare=new Animal({name:"兔子"});var tortoise=new Animal({name:"烏龜"});//記錄器var log=new Logger(); hare.addPlugs("log",log);tortoise.addPlugs("log",log);hare.installPlugs();tortoise.installPlugs();這樣,你很快就能看明白對象與對象之間的關系,也能從更高一點抽象層次上去組織你的對象,組織你的代碼,而不需要頭疼寫一堆一堆的bind了,如果你要換掉一個Logger,比如換成一個只記錄say的Logger 或者說你要把動物說的話以氣泡的形式顯示在他們的頭頂。
當我們有很多的組件拼裝時,這樣模式很給我們帶來很大的便利。
更重要的:
Animal 可以看做一個業務邏輯,我們很好的將它與顯示進行了分離,在測試中,我們可以很簡單的調用hare.run hare.say,而完全不用關心他們的顯示表現,這樣可以讓我們在更高的抽象層次構建我們的js程序。對於一些復雜的業務,既可以讓我們專注於業務,也可以讓我們彼此分工合作,各寫一塊。
PS:
也許有人要問,為什麼要addPlugs,然後再installPlugs,而不是一個addPlugs直接搞定。
在例子寫完以後我發現了這個問題,這是我的疏忽,慣性思維讓我沿用了我的實際使用的plugs。
其實我應用的plugs,還有一些擴展方法,如getPlug等等,在實際開發中插件的install方法後還會觸發trigger一個消息等等
這樣做的目的是,在installPlugs時,部分插件的安裝,是需要知道其他插件的存在
還有一個原因,是涉及懶加載的,在addPlugs時,有時我會addPlugs一個配置,或者一個簡稱,然後有他們實際指向的js文件此時並未加載
直到installPlugs時,它才會真正加載js並創建plug對象。所以我是在插件配置都准備好的情況下,才請求相應的js文件(比如直接請求一個服務器合並多個js後的壓縮文件)
希望不要給大家造成困擾。
我的建議是,如果你對這樣的編程方式感興趣,使用monitor,plugs(當然,他們也可以直接用來解決一些問題)之前最好根據自己的情況修改一下
完整代碼示例:下載
在完整代碼示例中,我增加了一個Display用於顯示動物,然後抱著玩的心態加了段簡單的故事腳本,博君一笑!
預告:
下一篇,是一篇關於消息機制的完結篇。會寫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