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師世界是廣大編程愛好者互助、分享、學習的平台,程序師世界有你更精彩!
首頁
編程語言
C語言|JAVA編程
Python編程
網頁編程
ASP編程|PHP編程
JSP編程
數據庫知識
MYSQL數據庫|SqlServer數據庫
Oracle數據庫|DB2數據庫
 程式師世界 >> 數據庫知識 >> MYSQL數據庫 >> MySQL綜合教程 >> SQL優化,sql優化方法

SQL優化,sql優化方法

編輯:MySQL綜合教程

SQL優化,sql優化方法


  • 對查詢進行優化,要盡量避免全表掃描,首先應考慮在 where 及 order by 涉及的列上建立索引。
  • 應盡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對字段進行 null 值判斷,否則將導致引擎放棄使用索引而進行全表掃描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 is null

最好不要給數據庫留NULL,盡可能的使用 NOT NULL填充數據庫。

備注、描述、評論之類的可以設置為 NULL,其他的,最好不要使用NULL。

不要以為 NULL 不需要空間,比如:char(100) 型,在字段建立時,空間就固定了, 不管是否插入值(NULL也包含在內),都是占用 100個字符的空間的,如果是varchar這樣的變長字段, null 不占用空間。

可以在num上設置默認值0,確保表中num列沒有null值,然後這樣查詢: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 = 0
  • 應盡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使用 != 或 <> 操作符,否則將引擎放棄使用索引而進行全表掃描。
  • 應盡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使用 or 來連接條件,如果一個字段有索引,一個字段沒有索引,將導致引擎放棄使用索引而進行全表掃描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10 or Name = 'admin'

可以這樣查詢: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 = 10
union all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ame = 'admin'
  • in 和 not in 也要慎用,否則會導致全表掃描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 in(1,2,3)

對於連續的數值,能用 between 就不要用 in 了: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 between 1 and 3

很多時候用 exists 代替 in 是一個好的選擇:

select num from a where num in(select num from b)

用下面的語句替換:

select num from a where exists(select 1 from b where num=a.num)
  • 下面的查詢也將導致全表掃描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ame like ‘%abc%’

若要提高效率,可以考慮全文檢索。

  • 如果在 where 子句中使用參數,也會導致全表掃描。因為SQL只有在運行時才會解析局部變量,但優化程序不能將訪問計劃的選擇推遲到運行時;它必須在編譯時進行選擇。然而,如果在編譯時建立訪問計劃,變量的值還是未知的,因而無法作為索引選擇的輸入項。如下面語句將進行全表掃描: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 = @num

可以改為強制查詢使用索引:

select id from t with(index(索引名)) where num = @num
  • 應盡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對字段進行表達式操作,這將導致引擎放棄使用索引而進行全表掃描。如: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2 = 100

應改為: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 = 100*2
  • 應盡量避免在where子句中對字段進行函數操作,這將導致引擎放棄使用索引而進行全表掃描。如:
select id from t where substring(name,1,3) = ’abc’       --name以abc開頭的id
select id from t where datediff(day,createdate,’2005-11-30′) = 0    -–‘2005-11-30’    --生成的id

應改為: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ame like 'abc%'
select id from t where createdate >= '2005-11-30' and createdate < '2005-12-1'
  • 不要在 where 子句中的“=”左邊進行函數、算術運算或其他表達式運算,否則系統將可能無法正確使用索引。
  • 在使用索引字段作為條件時,如果該索引是復合索引,那麼必須使用到該索引中的第一個字段作為條件時才能保證系統使用該索引,否則該索引將不會被使用,並且應盡可能的讓字段順序與索引順序相一致。
  • 不要寫一些沒有意義的查詢,如需要生成一個空表結構:
select col1,col2 into #t from t where 1=0

這類代碼不會返回任何結果集,但是會消耗系統資源的,應改成這樣:

create table #t(…)
  • Update 語句,如果只更改1、2個字段,不要Update全部字段,否則頻繁調用會引起明顯的性能消耗,同時帶來大量日志。
  • 對於多張大數據量(這裡幾百條就算大了)的表JOIN,要先分頁再JOIN,否則邏輯讀會很高,性能很差。
  • select count(*) from table;這樣不帶任何條件的count會引起全表掃描,並且沒有任何業務意義,是一定要杜絕的。
  • 引並不是越多越好,索引固然可以提高相應的 select 的效率,但同時也降低了 insert 及 update 的效率,因為 insert 或 update 時有可能會重建索引,所以怎樣建索引需要慎重考慮,視具體情況而定。一個表的索引數最好不要超過6個,若太多則應考慮一些不常使用到的列上建的索引是否有必要。
  • 應盡可能的避免更新 clustered 索引數據列,因為 clustered 索引數據列的順序就是表記錄的物理存儲順序,一旦該列值改變將導致整個表記錄的順序的調整,會耗費相當大的資源。若應用系統需要頻繁更新 clustered 索引數據列,那麼需要考慮是否應將該索引建為 clustered 索引。
  • 盡量使用數字型字段,若只含數值信息的字段盡量不要設計為字符型,這會降低查詢和連接的性能,並會增加存儲開銷。這是因為引擎在處理查詢和連接時會逐個比較字符串中每一個字符,而對於數字型而言只需要比較一次就夠了。
  • 盡可能的使用 varchar/nvarchar 代替 char/nchar ,因為首先變長字段存儲空間小,可以節省存儲空間,其次對於查詢來說,在一個相對較小的字段內搜索效率顯然要高些。
  • 任何地方都不要使用 select * from t ,用具體的字段列表代替“*”,不要返回用不到的任何字段。
  • 盡量使用表變量來代替臨時表。如果表變量包含大量數據,請注意索引非常有限(只有主鍵索引)。
  • 避免頻繁創建和刪除臨時表,以減少系統表資源的消耗。臨時表並不是不可使用,適當地使用它們可以使某些例程更有效,例如,當需要重復引用大型表或常用表中的某個數據集時。但是,對於一次性事件, 最好使用導出表。
  • 在新建臨時表時,如果一次性插入數據量很大,那麼可以使用 select into 代替 create table,避免造成大量 log ,以提高速度;如果數據量不大,為了緩和系統表的資源,應先create table,然後insert。
  • 如果使用到了臨時表,在存儲過程的最後務必將所有的臨時表顯式刪除,先 truncate table ,然後 drop table ,這樣可以避免系統表的較長時間鎖定。
  • 盡量避免使用游標,因為游標的效率較差,如果游標操作的數據超過1萬行,那麼就應該考慮改寫。
  • 使用基於游標的方法或臨時表方法之前,應先尋找基於集的解決方案來解決問題,基於集的方法通常更有效。
  • 與臨時表一樣,游標並不是不可使用。對小型數據集使用 FAST_FORWARD 游標通常要優於其他逐行處理方法,尤其是在必須引用幾個表才能獲得所需的數據時。在結果集中包括“合計”的例程通常要比使用游標執行的速度快。如果開發時 間允許,基於游標的方法和基於集的方法都可以嘗試一下,看哪一種方法的效果更好。
  • 在所有的存儲過程和觸發器的開始處設置 SET NOCOUNT ON ,在結束時設置 SET NOCOUNT OFF 。無需在執行存儲過程和觸發器的每個語句後向客戶端發送 DONE_IN_PROC 消息。
  • 盡量避免大事務操作,提高系統並發能力。
  • 盡量避免向客戶端返回大數據量,若數據量過大,應該考慮相應需求是否合理。

實際案例分析:拆分大的 DELETE 或INSERT 語句,批量提交SQL語句
  如果你需要在一個在線的網站上去執行一個大的 DELETE 或 INSERT 查詢,你需要非常小心,要避免你的操作讓你的整個網站停止相應。因為這兩個操作是會鎖表的,表一鎖住了,別的操作都進不來了。
  Apache 會有很多的子進程或線程。所以,其工作起來相當有效率,而我們的服務器也不希望有太多的子進程,線程和數據庫鏈接,這是極大的占服務器資源的事情,尤其是內存。
如果你把你的表鎖上一段時間,比如30秒鐘,那麼對於一個有很高訪問量的站點來說,這30秒所積累的訪問進程/線程,數據庫鏈接,打開的文件數,可能不僅僅會讓你的WEB服務崩潰,還可能會讓你的整台服務器馬上掛了。
  所以,如果你有一個大的處理,你一定把其拆分,使用 LIMIT oracle(rownum),sqlserver(top)條件是一個好的方法。下面是一個mysql示例:

while(1){

   //每次只做1000條

   mysql_query(“delete from logs where log_date <= ’2012-11-01’ limit 1000”);

   if(mysql_affected_rows() == 0){

     //刪除完成,退出!
     break;
  }

//每次暫停一段時間,釋放表讓其他進程/線程訪問。
usleep(50000)

}

我是天王蓋地虎的分割線                                                             

 

 

參考:http://www.cnblogs.com/yunfeifei/p/3850440.html


sql語句的優化

由於SQL優化起來比較復雜,並且還會受環境限制,在開發過程中,寫SQL必須必須要遵循以下幾點的原則:

  1.ORACLE采用自下而上的順序解析WHERE子句,根據這個原理,表之間的連接必須寫在其他WHERE條件之前, 那些可以過濾掉最大數量記錄的條件必須寫在WHERE子句的末尾.

  例如:

  (低效)

  SELECT … FROM EMP E WHERE SAL > 50000 AND JOB = ‘MANAGER’ AND 25 < (SELECT COUNT(*) FROM EMP WHERE MGR=E.EMPNO);

  (高效)

  SELECT … FROM EMP E WHERE 25 < (SELECT COUNT(*) FROM EMP WHERE MGR=E.EMPNO) AND SAL > 50000 AND JOB = ‘MANAGER’;

  2.SELECT子句中避免使用’*’

  當在SELECT子句中列出所有的COLUMN時,使用動態SQL列引用 ‘*’ 是一個方便的方法.可是,這是一個非常低效的方法. 實際上,ORACLE在解析的過程中, 會將’*’ 依次轉換成所有的列名, 這個工作是通過查詢數據字典完成的, 這意味著將耗費更多的時間.

  3.使用表的別名(Alias)

  當在SQL語句中連接多個表時, 請使用表的別名並把別名前綴於每個Column上.這樣一來,就可以減少解析的時間並減少那些由Column歧義引起的語法錯誤.

  注:Column歧義指的是由於SQL中不同的表具有相同的Column名,當SQL語句中出現這個Column時,SQL解析器無法判斷這個Column的歸屬。
 

sql 優化

SELECT L_SUPPKEY, COUNT(1)
FROM LINEITEM
GROUP BY L_SUPPKEY
UNION ALL
SELECT S_SUPPKEY, 0
FROM SUPPLIER
WHERE not exists( ‘X’
FROM LINEITEM
where L_SUPPKEY = S_SUPPKEY );

給個鏈接我也看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程式師世界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