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公司之起源
很難想象,Oracle公司的這一段傳奇居然要從IBM開始。
1970年的6月,IBM公司的研究員埃德加·考特(Edgar Frank Codd)在Communications of ACM 上發表了那篇著名的《大型共享數據庫數據的關系模型》(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的論文。這是數據庫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要知道,當時還是層次模型和網狀模型的數據庫產品在市場上占主要位置。從這篇論文開始,拉開了關系型數據庫軟件革命的序幕。
雖然早在1970年就誕生了關系模型理論,但是市場上遲遲不見關系型數據庫管理軟件的推出。主要原因是很多反對者認為關系型數據庫速度太慢,比不上當時的層次式數據庫。值得好笑的是,IBM雖然1973年就啟動了System R的項目來研究關系型數據庫的實際可行性,也沒有及時推出這樣的產品,因為當時IBM的的IMS(著名的層次型數據庫)市場不錯,如果推出關系型數據庫,牽涉到IBM很多人的自身利益。再者,IBM龐大復雜的官僚機構處在決策上遠不那麼靈活。
1977年6月,Larry Ellison與Bob Miner和Ed Oates在硅谷共同創辦了一家名為軟件開發實驗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計算機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個時候,32歲的Larry Ellison模揮腥魏未胧┛梢員Vふ庑┓段竅嗔诖娲⒌模缤肌?1 〉。當要滿足一個空間要求時,數據庫不再合並相鄰的自由范圍(除非別無選擇), 而是尋找表空間中最大的自由范圍來使用。這樣將逐漸形成越來越多的離散的、分隔的、較小的自由空間,即碎片。例如:
2、碎片對系統的影響
隨著時間推移,基於數據庫的應用系統的廣泛使用,產生的碎片會越來越多,將對數據庫有以下兩點主要影響:
1)導致系統性能減弱
如上所述,當要滿足一個空間要求時,數據庫將首先查找當前最大的自由范圍,而 " 最大 " 自由范圍逐漸變小,要找到一個足夠大的自由范圍已變得越來越困難,從而導致表空間中的速度障礙,使數據庫的空間分配愈發遠離理想狀態;
2)浪費大量的表空間
盡管有一部分自由范圍(如表空間的 pctincrease 為非 0 )將會被 SMON (系統監控)後台進程周期性地合並,但始終有一部分自由范圍無法得以自動合並,浪費了大量的表空間。
3、自由范圍的碎片計算
由於自由空間碎片是由幾部分組成,如范圍數量、最大范圍尺寸等,我們可用 FSFI--Free Space Fragmentation Index (自由空間碎片索引)值來直觀體現:
FSFI=100*SQRT(max(extent)/sum(extents))*1/SQRT(SQRT(count(extents)))
可以看出, FSFI 的最大可能值為 100 (一個理想的單文件表空間)。隨著范圍的增加, FSFI 值緩慢下降,而隨著最大范圍尺寸的減少, FSFI 值會迅速下降。
下面的腳本可以用來計算 FSFI 值:
比如,在某數據庫運行腳本 fsfi.sql, 得到以下 FSFI 值:
TABLESPACE_NAME FSFI
------------------------------ -------
RBS 74.06
SYSTEM 100.00
TEMP 22.82
TOOLS 75.79
USERS 100.00
USER_TOOLS 100.00
YDCX_DATA 47.34
YDCX_IDX 57.19
YDJF_DATA 33.80
YDJF_IDX 75.55
---- 統計出了數據庫的 FSFI 值,就可以把它作為一個可比參數。在一個有著足夠有效自由空間,且 FSFI 值超過 30 的表空間中,很少會遇見有效自由空間的問題。當一個空間將要接近可比參數時,就需要做碎片整理了。
4、自由范圍的碎片整理
1)表空間的 pctincrease 值為非 0
可以將表空間的缺省存儲參數 pctincrease 改為非 0 。一般將其設為 1 ,如:
alter tablespace temp
default storage(pctincrease 1);
這樣 SMON 便會將自由范圍自動合並。也可以手工合並自由范圍:
alter tablespace temp coalesce;
5、段的碎片整理
我們知道,段由范圍組成。在有些情況下,有必要對段的碎片進行整理。要查看段的有關信息,可查看數據字典 dba_segments ,范圍的信息可查看數據字典 dba_extents 。如果段的碎片過多, 將其數據壓縮到一個范圍的最簡單方法便是用正確的存儲參數將這個段重建,然後將舊表中的數據插入到新表,同時刪除舊表。這個過程可以用 Import/Export (輸入 / 輸出)工具來完成。
Export ()命令有一個(壓縮)標志,這個標志在讀表時會引發 Export 確定該表所分配的物理空間量,它會向輸出轉儲文件寫入一個新的初始化存儲參數 -- 等於全部所分配空間。若這個表關閉, 則使用 Import ()工具重新生成。這樣,它的數據會放入一個新的、較大的初始段中。例如:
exp user/passWord file=exp.dmp compress=Y grants=Y indexes=Y
tables=(table1,table2);
若輸出成功,則從庫中刪除已輸出的表,然後從輸出轉儲文件中輸入表:
imp user/passWord file=exp.dmp commit=Y buffer=64000 full=Y
這種方法可用於整個數據庫。
以上簡單分析了 Oracle 數據庫碎片的產生、計算方法及整理,僅供參考。數據庫的性能優化是一項技術含量高,同時又需要有足夠耐心、認真細致的工作。 對數據庫碎片的一點探討,
回復: Oracle碎片整理[轉帖]
下面是一種如何自動處理表空間碎片的代碼,希望對上大家看上文有用